">
在廈門海邊,時常能看到“趕海”的人潮,尤其是退潮時,不少人挖上一些花蛤等貝類,帶回家美餐一頓。
近日,廈門有人因為吃了在海邊撈的貝類,皮膚瘙癢變身“小黃人”,進了醫院……
女子趕海撈貝吃下肚 轉氨酶比正常值高10倍
近期,55歲的高女士突然出現四肢皮膚瘙癢、紅腫不適。由于平時高女士就比較容易過敏,因此身體不適后,一度懷疑是又過敏了,選擇口服抗過敏藥緩解。 然而,癥狀并沒能改善,又出現食欲減退、腹脹、乏力、眼黃尿黃等癥狀, 自行服用降火的中成藥后,還是沒有好轉。
為了明確病因,高女士到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檢查。結果提示:
肝功能嚴重異常
轉氨酶較正常值顯著升高近10倍
膽紅素明顯升高
考慮為藥物性肝損傷
在給予護肝降酶治療后
復查肝功能指標并沒有明顯下降
治療又遇到困境
醫生判斷:急性戊肝或與食用不潔海產品有關
不明原因的肝功能損傷,引起了醫生的注意。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醫生反復追問患者病史,高女士仔細回想生活細節,從中得到一條重要線索:
最近外出游玩
在海邊自行打撈了一些貝類回家煮著吃
可能吃到一些不干凈的食物
結合進一步的化驗檢查
戊肝病毒抗體IgM、IgG均提示陽性
高女士被確診為急性戊肝
明確病因以后,醫生對癥施治,高女士的肝功能明顯好轉,后順利出院。
急性戊肝死亡率是甲肝的10倍
肝臟作為人體的代謝工廠,食物、藥物以及各種有害物質都在肝臟進行加工、轉化。病毒性肝炎是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大類肝病,其中戊肝病毒(HEV)尤為需要重視。
我國總體HEV-IgG血清陽性率達27.3%
即平均每4人就有1人曾感染過戊肝
戊肝報告發病數已連續10年超過甲肝
病死率10倍于甲肝
居急性病毒性肝炎首位
戊肝病毒(HEV)主要經糞-口、血液、母嬰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其中糞-口傳播是HEV最常見的傳播途徑。人類、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與HEV RNA之間存在多種暴露傳播可能,成為一個涉及人類、動物和環境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經研究表明,食用未經巴氏殺菌和受污染的牛奶可能會對人類構成感染戊肝病毒的風險。
高危人群可接種疫苗預防戊肝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內科陳立剛主任醫師解釋:根據最新研究顯示,戊肝病毒(HEV)感染不單表現為急性感染的相關癥狀,還具有慢性化趨勢。許多戊肝病毒感染病人首先表現為肝外臨床表現,易漏診誤診。
畜牧養殖者、疫區旅行者、餐飲業人員、集體生活者等 屬于戊肝病毒感染高風險人群。慢性肝病患者、育齡期女性、老年人等 高危人群感染戊肝病毒后可能病情較重。上述兩類人群如發現肝功能異常,需要格外警惕,積極排查急性戊肝病毒感染。我國最新版戊型肝炎防治共識建議,這兩類人群按0、1、6個月程序接種重組戊型肝炎疫苗。
俗話說“病從口入”
醫生提醒大家
中秋、國慶佳節即將來臨
外出游玩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
記者/肖鑫 通訊員/石青青 高泉藝
來源:廈門廣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