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袁莉莉 通訊員陳莉君)“老舊小區變模樣,居民生活新風尚。幸福日子怎么來,創新治理有良方。”社區治理骨干郭康打起快板,快板上的紅綢帶在空中飛揚,共同講述著“幸福顧家”的由來。
十堰市茅箭區武當路街道顧家片區是東風公司原52廠(鍛造廠)建廠初期建成的職工集體居住小區。茅箭區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統籌城市更新,通過優化治理單元,打造完整社區,弘揚“鍛造精神”,共建“幸福顧家”。今年端午節前后,該小區原本投靠子女在外省(市)養老的 26戶(42人)退休職工,選擇返回“老家”居住。

破除物理墻,打通心理墻。顧家小區包含鍛造中區、鍛造新村、部件廠3個東風原專業廠,在重構城鄉基本治理單元中,在空間上采取拆墻并院,打通3個專業廠小區“物理墻”,實現設施共享、物業共管。成立 1個黨支部、3個樓棟黨小組、選配 30個黨員中心戶,完善黨建引領下的“兩長三員多達人”多元化治理機制。鏈接各類共建資源推動服務下沉,按需打造多種功能室,真正實現“群眾少跑腿、數據多跑路”。低保和高齡補貼通過智能數據對比、信息篩查,直接核驗身份,一到月底,低保和高齡補貼自動到賬,像這樣的惠民服務事項可達20余項。
三方聯席會,共商解難題。改建52市集、美食街,對門球場、廢棄鍋爐房進行提檔升級,新增樂活廣場、全齡花園、風雨長廊等小區口袋公園,配置老年活動器械、籃球場、兒童游樂設施。新增連接馬家河濱河公園的濱水步道及連接南山公園的登山步道,修建馬家河岸邊親水長廊、生態休憩帶,使小區與河道、公園等開放空間形成連接,構建5分鐘見綠親水圈、10分鐘便民生活圈。茅箭區充分遵循居民意愿,發起三方聯席會,共商社區改造難題,通過利舊建新,一副美麗宜居新畫卷在顧家片區徐徐展開。

參與小志愿,激發大治理。充分調動養老機構、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志愿者多方力量,嵌入多元服務,建設幸福食堂、快樂學堂、健康醫堂,讓老年人不出小區就能享受便捷優質有溫度的照料。開辟百寶共享屋、配鑰匙、剃頭、縫紉等“老行當”店鋪,在小區加裝電梯,在公共休閑處增設扶手、座椅,完善夜間照明系統,增加老人康養療愈設施、園藝設施,對臺階、陡坡區域進行緩坡處理。為獨居老人配發“愛心呼叫器”,實現有呼必應、一呼即應。隨處可見的智能化網聯化護老設施、“家門口”的養老服務,讓老年人更安心更暖心。

廣場話精神,傳承聚人心。顧家小區結合老職工傳承的“東風鍛造精神”,激活城市“老故事”“老建筑”“老場景”“老社區”資源,將廢舊老設備、老機器展示在文化廣場,打造“記憶拼圖—全齡廣場—時光隧道—精神堡壘” 四大東風文化核心節點,給居民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歸屬感。挖掘“顧家”文化,打造小區客廳,展示家庭家教家風、家規家訓家境,組織研發“武當紅·福到家”志愿服務小程序,上線“結對幫扶敲門行動”“服務上門助餐助潔”等七大類任務,通過完成任務兌換積分,憑積分可在轄區合作愛心商圈兌換有價服務或商品。開展“文明家庭’“好兒媳”“好公婆”等系列選樹活動,居民生活在這里有精神寄托、有家庭情懷,“今日共建幸福顧家,明日共享顧家幸福”, 促使外遷居民戀“家”尋“根”、返回“老家”。
報名單位:十堰市茅箭區武當路街道辦事處

【專家點評】
心連心,手拉手,共建幸福家園
□張麗,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十堰市茅箭區武當路街道顧家片區弘揚東風鍛造精神,營建共有精神家園,打造家門口的文化景觀,發揮情感寄托的紐帶作用,重構基本治理單元,調動多元社會力量,激發基層治理活力,構建多元服務體系,聚民心、集民智、匯民力、解民困,通過心連心、實現手拉手,共同締造有溫度的“幸福家園”。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