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2月13日電 (記者 應妮)2月11日至12日,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共同舉辦了“民俗展演鬧紅火 博物館里過大年”元宵節專場活動。來自北京、山西、浙江、陜西、四川、甘肅等地的非遺展演項目精彩上演,為觀眾帶來不一樣的元宵佳節。
伴隨激昂熱烈的鑼鼓聲響,起龍儀式開始。作為福建閩西客家元宵節慶的重頭戲,高約3米、長達150米的連城姑田游大龍率先登場。這條巨龍是專為此次活動提前在京制作而成,凝聚了近30位福建手藝人1500個工時的勞動。巨龍身姿蜿蜒,氣勢磅礴,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隨后各類非遺紛紛亮相。陜西富平老廟老鼓的表演者們身著傳統服飾,雙手揮舞鼓槌,節奏張弛有度,鏗鏘有力的鼓點展現出三秦人民的豪邁與堅韌。余韻未散,甘肅涼州攻鼓子的表演者們闊步入場,他們以“滾法”擊鼓,橫執鼓槌由輕漸重,傳承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韻。四川川北大木偶戲的木偶造型逼真、制作精美,表演者們憑借精湛的技藝,讓真人等高的木偶做出旋轉、變臉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速度之快、手法之精令現場觀眾贊嘆不已。
北京白紙坊太獅作為北派舞獅藝術的代表之一,以“五獅戲球”為主題,將獅子相互嬉戲打鬧、搖頭擺尾的動作演繹得惟妙惟肖;四川瀘州雨壇彩龍、江蘇直溪巨龍和浙江浦江板凳龍的表演,將整個展演一次次帶入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左權小花戲作為中國民間社火的形式之一,以歡快的節奏、靈動的舞姿,展現出革命老區人民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來自山西省左權縣龍則村的50名左權小花戲演員不僅繼承了左權小花戲的多種步法和扇法,還將跑驢、旱船等社火表演內容融合在了一起。富有感染力的左權小花戲,歌、舞、樂生動結合,表演者們身著鮮艷的傳統服飾,手持彩扇,時而圍成一圈,時而排成隊列,手中的彩扇如同彩蝶飛舞,舞出了節日的歡騰。
山西文水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西峪口混秧歌,以演繹梁山好漢團結一心營救盧俊義的故事為內容,亦稱“西峪口梁山混秧歌”,300多年來活躍在文水縣開柵鎮一帶,經過文化和歷史的沉淀,逐漸形成了固定的32個陣式。演出隊伍中傘頭、耍弓子、打腰鼓、磕棒子、擊鏇子、抖大杉、敲馬鑼等角色代表了梁山不同的人物,他們時而排成“長蛇陣”,時而圍成“圓圈陣”,時而交叉穿梭,變中有轉,轉中有變。獨特的民間藝術,展現著文水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教授對山西社火表演贊不絕口。2003年起,他就不斷支持山西非遺傳播,推廣左權縣盲人宣傳隊,助力左權國際民歌匯,在左權開花調和左權小花戲的推廣上也做出很大貢獻;2019年,田青還在左權縣龍則村與村民們共度元宵佳節,并受邀成為榮譽村民。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蘇丹此次應邀成為“龍則村榮譽村民”和“西峪口村榮譽村民”。(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