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名17歲中國足球少年在西班牙集訓期間突發腦死亡,引發公眾對青少年運動健康的關注。在校園生活中,一種常被忽視的健康隱患——遺傳性心律失常,悄然威脅著孩子們的生命安全。如何識別與防范這一“隱形殺手”?近日,本報記者專訪無黨派人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副院長張萍,作權威解答。
運動時偶發的暈厥或癲癇常是“警示信號”
遺傳性心律失常,也叫原發性心電疾病,是一種與基因有關的心律失常,通常潛伏在青少年體內,缺乏明顯的預警信號,可能帶來生命危險。
這類疾病多因先天的基因突變導致心肌細胞的離子通道功能異常,引發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導致猝死。常見的有長QT綜合征、短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兒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等多個類型。
張萍表示,這類疾病有些看不見摸不著,在發病前沒有征兆,但多數和運動相關,也是青少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孩子在進行劇烈運動時,疾病可能突然發作,表現為暈厥或心臟驟停。”
與常見的心臟疾病不同,遺傳性心律失常的癥狀看似輕微,常規體檢也難以發現異常。張萍指出:“發病前,孩子的心臟結構通常是正常的,超聲檢查、心電圖等常規檢查也常常無法捕捉到異常,這使得許多病例容易被誤診。”
尤其是在運動過程中,若孩子發生暈厥,家長和醫生往往容易忽略心臟疾病的可能性,反而將其誤診為癲癇。張萍提醒:“這類病癥診斷非常困難,甚至專業醫生也難以準確識別。若孩子頻繁在運動中出現暈厥或癲癇樣發作,這很可能是遺傳性心律失常的信號。多數患者直到病情持續加重時,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耽誤治療時機。”
張萍強調,家長應特別關注家族病史,如果家族中有少年夭折或有青少年在運動中發生猝死的病史,或者孩子自身有反復暈厥的情況,應該高度警惕遺傳性心律失常。
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在運動過程時出現了偶發性暈厥、癲癇或心臟驟停等表現,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找到專業醫生進行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心臟超聲等檢查,以排查潛在的心臟問題,千萬不要輕易將運動中的暈厥、抽搐等異常癥狀簡單地歸因于癲癇,必須進行詳細篩查,排除惡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遺傳性心律失常一旦發作,孩子便面臨著生死考驗。這種心電異常導致的惡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顫,可能在幾分鐘內將人從生命中帶走。”張萍補充。
基因篩查有助于精準識別潛在風險
遺傳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往往與交感神經興奮和運動勞累密切相關。
張萍分析道:“臨床經驗中,一些遺傳性心律失常患者可能會在劇烈運動中突發病情,表現為突然暈厥,甚至呼吸停止,若未及時進行心肺復蘇,可能會危及生命;而另一些患者則可能因簡單刺激,如電話鈴聲等,引發發病,嚴重時甚至導致猝死。”
想要預防遺傳性心律失常患者發生惡性心臟事件,減少劇烈運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措施。特別是對于那些已經確認有遺傳性心律失常風險的孩子,應遵循醫生的建議,采取藥物治療、手術干預或安裝心臟除顫器等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手段。
此外,“家長也要特別注意孩子的身體狀況,避免出現腹瀉。一旦出現腹瀉,及時補充鉀,以防止低鉀血癥的發生。對于高燒的孩子,要避免使用羅紅霉素和喹諾酮等抗生素,減少不必要的誘發風險。”張萍提醒,另外,還應確保孩子在睡覺時將電話靜音,謹防突然的鈴聲引發不必要的心臟問題,危及生命。
對于遺傳性心律失常的高風險群體來說,基因篩查尤為關鍵。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基因篩查與臨床分析的結合,已大大提高了早期識別的可能性。
作為預防遺傳性心律失常患者發生猝死的重要手段,基因篩查不僅為醫生提供了診斷線索,也能夠幫助精準識別潛在風險。通過基因檢測,可以識別是否存在導致心臟電活動異常的基因突變,進而實現早期發現和干預,有效預防心臟突發事件。
“一旦檢測出遺傳性心律失常的風險,及時采取藥物治療或安裝心臟除顫器等預防措施,可以顯著降低猝死風險。”張萍強調,“長期規范化管理也是降低這類人群的必要措施。”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還應鼓勵孩子進行適量的體育活動,但對于有暈厥史的孩子,在沒有經過專業篩查的情況下,要避免過度劇烈的運動。張萍還特別提到,“在學校等場所配置體外自動除顫器(AED)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一旦發生暈厥或猝死,快速的救治至關重要。”(完)
(《中國新聞》報作者杜雅楠 劉益伶報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