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上海2月22日電 題:青年游戲設計師吳夷希:在“虛擬航行”中探尋真實與藝術的平衡
中新網記者 王笈
美國藝術家林頓·約翰遜(Rindon Johnson)想要橫穿太平洋,但他不知道該如何航行。為了實現約翰遜的夢想,青年獨立游戲與XR藝術設計開發者吳夷希(Luna Yi Xi Wu)所在的工作室依托虛擬引擎,復刻了一片“有生命的海洋”。

《最佳合成答案1號:橫渡》。 中新網記者 王笈 攝
走進上海外灘美術館正舉辦的“最佳合成答案”虛擬互動藝術展,巨大屏幕上的一場“虛擬航行”吸引了觀眾駐足——“約翰遜”的雙臂一次次切開太平洋海面,從夏威夷到大洋洲環礁群,最終將在今年春天抵達黃浦江的入海口。觀眾還可通過展廳內的控制器自由調整攝像機的視角,甚至改變“約翰遜”的劃水節奏與方向。
不同于自然形成的現實海洋,“最佳合成答案”的虛擬海洋是由一行行代碼、一條條數據構成的,但每一個浪花都與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吳夷希在接受中新網記者線上采訪時透露,開發團隊實時調取相關地點的天氣、洋流和氣候數據,一邊力求還原真實場景,一邊做一定的藝術化處理。“約翰遜善于在作品里擁抱虛擬現實中的不完美,與他合作時,我們也在不斷探索真實與藝術之間的平衡。”
吳夷希畢業于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游戲設計專業,雙修計算機科學專業,參與過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翠貝卡電影節(Tribeca Film Festival)的展出項目。成長于多元文化背景的她,對約翰遜跨越太平洋的夢想產生了共鳴,“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探討語言、海洋與多民族關系的絕佳機會,太平洋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有著文化、歷史和情感上的意義。”
在“最佳合成答案”中,開發團隊除了通過虛擬技術復刻了太平洋的浩瀚與變幻,還通過語言系統和互動機制,讓觀眾感受到現實的情感與思考。在吳夷希看來,技術的進步為藝術家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可以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讓觀眾也能參與其中。“越來越多藝術家試圖通過作品揭示虛擬與現實交織背后的深層意義,將虛擬世界作為自己表達情感、反思過去的場域。”
而隨著虛擬交互技術在藝術作品、展覽項目中的運用漸成流行,新的挑戰也擺在了相關從業者面前。吳夷希指出,當更多人嘗試虛擬交互技術,許多作品可能會停留于表面的“炫技”,缺乏深度思考和獨特的藝術表達。“我們需要在技術與藝術之間找到平衡,讓技術成為表達思想的工具,賦予藝術作品更強的生命力。”(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