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訊(通訊員王晶)“這里既是生產基地,又是研學課堂,每天接待游客超200人。”近日,湖北耕游智慧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柳俊介紹,通過立體種植、科普研學實現“一棚多用”,年營收超百萬元,帶動當地30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為村集體增收11萬元。

草莓大棚。通訊員 供圖
“我們針對村產業發展薄弱現狀,立足自身資源和產業發展基礎,創新舉措培育特色產業。”柳塘村黨支部書記柳再華說,為找準符合實際的產業發展模式,推動農旅綜合體項目落地建成,鄉黨委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并現場規劃指導。
沿著苦竹橫山公路漫步,正在建設的“千尋半日閑”文旅項目雛形初現。湖畔咖啡屋、星空民宿、垂釣平臺等業態,將農業與休閑深度融合。

草莓大棚。通訊員 供圖
當天,在柳塘村的千畝稻田里,植保無人機正在進行飛防作業。通過“村集體統籌+合作社運營+農戶共享”機制,柳塘村將分散的1200畝土地集中流轉,打造規模化種植基地。
“過去地塊零碎,農機轉個彎都難。”種糧大戶柳亞雄算起經濟賬,“現在統一種植優質稻,畝產從800斤漲到1100斤,訂單收購價每斤還高出2毛錢。”
土地流轉帶來的改變更直觀體現在村民收益上。村民柳福青家6畝地流轉后,年租金從1200元增至3000元,加上在合作社務工,家庭年收入突破5萬元。“現在既當‘地主’又當工人,比單干強多了!”柳福青笑著說。

種植基地。通訊員 供圖
青山綠水公司投資120萬元建設的智慧大棚項目,采用“黨支部+市場主體+農戶”聯營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公司負責技術運營,村集體統籌協調。柳再華介紹:“我們村現在有200多人參與項目,既有土地租金又有務工收入,人均年增收5000元。”據了解,該項目每年為村集體增收8萬元,土地畝均產值從3000元躍升至1.2萬元。
目前,柳塘村已形成“果蔬種植+農旅體驗+文化休閑”的產業鏈,農業增值效益提升3倍。柳塘村的成功實踐,關鍵在于堅持黨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通過“黨支部+市場主體+農戶”的模式,村黨支部不僅成為產業發展的“主心骨”,更成為群眾致富的“領路人”。
“下一步,我們將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指引方向,強化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黃梅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