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朱曉艷)2025年3月5日,由長江文化研究院、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湖北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跨越江海,共享美好——長江文化國家傳播研討會”在武漢東湖之濱的長江文化研究院線上線下同步舉行。

研討會圍繞“跨越江海,共享美好,持續推進長江文化海外傳播”主題展開。會議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長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長江文化國際傳播中心常務副主任鄧為主持。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長江文化國際傳播中心主任黃學龍致開幕辭。湖北省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聯絡處副處長劉洋作開幕式發言。湖北廣播電視臺導演樂書婷匯報“世界長江、中國春節:共同的節日”國際傳播活動并介紹窗花明信片、畫冊等相關文創產品。
黃學龍強調,作為長江文化研究院的功能平臺,長江文化國際傳播中心致力于搭建一個以宣介長江文化為核心旨趣的專業化國際傳播賦能平臺。成立以來,與湖北廣播電視臺合作、聯動長江沿線13個省份國際傳播中心,策劃推出的“世界長江、中國春節:共同的節日”國際傳播活動“強勢出圈”。本次研討會旨在解讀此次傳播活動,共同探討長江文化全球傳播問題,既是對前段工作的總結,也是對未來長江文化國際傳播中心工作的展望。他表示,本次研討會是一次跨地域、跨學科、跨領域的交流碰撞,一定能點亮智慧的光芒,照亮未來推動長江文化海外傳播的星辰大海,以文化跨越山海,讓世界共享美好。
劉洋表示,當下長江文明的研究展示及傳播,不僅是一個學術熱點問題,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世界長江、中國春節:共同的節日”國際傳播活動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探索和嘗試,期待長江文化研究院和長江文化國際傳播中心發揮平臺作用,協同傳媒、高校、智庫、地方乃至企業服務大眾,共同將長江文化推向世界。
研討會共邀請六位專家學者發表主旨演講。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與民俗學系主任蕭放教授在解讀人類非遺視野下的春節內涵的基礎上,對春節非遺的海外傳播實踐展開分析,探討了春節文化海外傳播途徑與方式。他指出,春節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性符號,與四季之首的協調反映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倫理觀念;以團圓為核心內涵,強調家庭倫理與社區團結,從家庭到社區的情感凝聚具有重要人類價值;倡導的和諧和平、和合共生等理念,體現了人類共同的追求;辭舊迎新主題體現了中國人不息的生命意識,是全人類共通的美好祈盼。因此,要重視春節文化海外傳播中的內涵與形式的協調;重視審美共享,提升春節文化在海外民眾生活中的感染力;重視春節文化在海外傳播中的生態性調整與要素性維護的原則;闡揚春節和合理念,搭建人類文明交流框架,實現“美美與共”的人類愿景。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湖北楚菜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姚偉鈞分析了長江流域飲食文化與農業之間的關系,探討了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資源價值及其傳播意義。他指出,農業生產奠定了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基礎,使得長江流域成為中國名饌的搖籃;在“和而不同”思想引導下,長江流域飲食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資源;因此,要充分利用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影響,加強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與獨特魅力;加快長江流域飲食文化的傳播速度,拓寬傳播渠道;努力擴大長江流域餐飲品牌在海外的影響;積極推動申請將長江流域的飲食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而進一步提升長江流域飲食文化軟實力,使之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源頭活水。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長江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傅才武教授從打造荊楚文化標識的時代意義出發,對世界文化標識的成功案例與湖北現狀展開分析,探討了構建荊楚文化標識、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路徑。他指出,荊楚文化的遴選,要基于符號的文化共同體背景、符號的歷史合法性、跨文化交流消費的可行性三方面標準,構建荊楚文化標識的“武漢頭雁+人文地理翼+科技文化翼”三層架構的雁陣模型,在此基礎上建構荊楚文化標識體系與旅游產業的結合路徑,設計全球旅游者易于理解的標識。從而在文化標識的核心價值和政府、企業、學界的協同作用下,增強湖北旅游的全球吸引力,提高湖北文化軟實力,推動荊楚文化標識的持續建設與推廣。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區域與城鄉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磊通過數據分析探討了文化海外傳播的必要性,從時間傳承與空間傳播兩個方面分享了現代性視域下推動長江文化海外傳播的若干思考。他認為,長江文化海外傳播需要多個學科、全球視野、地方知識的共同努力,要注重選取具有時空張力的文化元素講述長江文化故事,要基于普世價值的知識體系建構傳播載體、呈現方式、敘事結構,實現國際化視野與全球表達,要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端口的融合并配合線下活動,實現在海外社會的再嵌入,引發文化共鳴,推動長江文化海外傳播落地。
湖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姜可雨副教授從長江文明的內涵、必然性及其跨文明傳播的多元路徑展開分析,探討了長江文明跨文化傳播的味覺取徑,認為“味覺優先”是中華餐飲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國人對味覺的偏重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在世態度,味與物是長江文明跨邊界共同體建構的基礎,味與象是長江文明符號意義的共享與傳播,味與感是長江文明中日常生活意味的重建,要用長江文化中流淌的味覺思想超越現代性的陷阱,重建日常生活的本真意味。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文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駿杰以鐘祥蟠龍菜為例,從為什么、講什么、誰來講和怎樣講四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向海外講好長江菜肴故事。他認為,長江菜肴故事的傳播要努力搭建媒體與學者常態合作機制,鼓勵更多學者參與通俗文化傳播,要制作富有深意的短視頻和具有吸引力的電影作品。
主持人鄧為作總結發言。她表示,長江文化研究院將繼續發揮好平臺作用,與媒體、學者、各界人士一起做一些有意義又有意思的事情,持續推進長江文化的傳播展示。
湖北省委宣傳部外聯處、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負責同志出席研討會。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及師生代表參加研討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