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陳純銳 夏煊)3月21日,“導航杯”中南聯盟高校“大思政課”品牌建設研討會暨第十四屆“導航杯”思政課實踐教育活動在中南民族大學舉行。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世鋒,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杜志章,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芳,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王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武彥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榮樞,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梁偉軍,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負責人陳晨,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文波,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石裕東,武漢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形勢與政策教研室主任陳永貴,武漢紡織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艷,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沫,江漢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陳熙,湖北經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趙繼偉,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姜學勤,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黎見春,湖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副書記歐玲,湖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唐興軍,人民網相關負責人,中南民族大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覃瑞,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黎海波、副院長滕帥、瞿曉琳等參加會議。

會上,?覃瑞?致歡迎辭,對與會領導、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他表示,“導航杯”歷經十三年的探索與發展,已成為湖北省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協同創新的知名品牌。目前,“中南聯盟”已覆蓋全省二十所高校,構建了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協同機制。未來,聯盟將進一步發揮平臺作用,利用數智技術,深入挖掘社會大課堂的育人資源,積極拓展大學生參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途徑,推動“大思政課”建設邁上新臺階。
隨后,21位專家學者圍繞“大思政課”建設、“導航杯”思政課實踐教育活動進行了主題發言。

陳世鋒圍繞“‘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路徑探析”做主題發言。他指出,要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實踐教學,通過教師引領、項目驅動、案例聚合、新媒體應用等舉措,實現實踐教學的創新發展,把握實踐課的重點與亮點,提升學生對生活和社會的感受力。

杜志章圍繞“華中科技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做法”做主題發言。他指出,華中科技大學經過多年實踐,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實踐育人體系:一是開設“思政課社會實踐”必修課,規范化社會實踐活動運行;二是設立專項經費,保證實踐活動充分開展;三是發揮調研成果的思政價值,出版《大學生社會調查報告精選》系列叢書;四是把實踐調研與"挑戰杯"等賽事相融合,推動實踐成果的應用和轉化。

李芳圍繞“華中師范大學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的做法”做主題發言。她指出,要大力開發湖北省教育和紅色資源,依托“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推進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式化創新。一是抓重點,打造精品實踐課品牌,持續豐富“大思政課”案例庫資源;二是補短板,充分發揮高校教師的理論優勢,助力提升中小學教師的教學水平;三是多措并舉,利用學科和隊伍優勢,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四是互惠共享,依托虛擬教研室平臺,深化資源共享。

王軍圍繞“‘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困境與路徑”做主題發言。他結合武漢理工大學思政課建設的經驗,分析了“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當前面臨的困境,提出要凝聚多方資源,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基地的重要作用,打造“一課一品”特色實踐教學品牌。

武彥斌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大思政課’建設的理與路”做主題發言。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需要與學科專業、實習基地、勞動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特點、育人方式和教學場館相結合,形成多維協同效應。通過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動“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邁上新臺階,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榮樞圍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思政課’建設的做法”做主題發言。她指出,抓好一線教師隊伍建設是關鍵,要充分發揮“大師資”的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思政教師隊伍。同時,她提出要大力推進“大思政課”案例庫建設,深入實施“五親模式”,即“親身體驗、親耳聆聽、親眼目睹、親口講述、親手實踐”,通過多維度的實踐方式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梁偉軍圍繞“‘大思政課’建設的理與路”做主題發言。他從主體、資源、方法等維度,提出“六協同”機制,建議通過跨部門協作打破壁壘,實現思政課教學在時空、課程、管理上的一體化設計。

陳晨圍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開展社會實踐教學的經驗和做法”做主題發言。她認為,歷史劇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開展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結合重大事件的節日紀念等活動,學生通過歷史人物的角色扮演和情節再現,可以深入理解課堂講授的內容。

劉文波圍繞“新時代‘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發展的困境”做主題發言。他分享了武漢科技大學結合校史和廉政文化教育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做法,并提出當前“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形式單一、資源不足、內容不深、師資不足、評價不全等發展困境,應有針對性地予以研究和解決。
石裕東圍繞“以教師協同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進行主題發言。他提出了,思政課教師應與專業課教師相協同,思政課教師可以參與到專業課實踐中去;思政課教師與團委、學工老師相協同,共同推進“挑戰杯”和“三下鄉”等活動;思政課教師與校外兼職實踐導師和校友相協同,拓展實踐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他也提出了加強實踐教學的三點建議:一是實現實踐教學機制的常態化運轉;二是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三是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

陳永貴圍繞“‘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與經驗”作主題發言。他重點分享了武漢工程大學“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的做法和經驗:一是內容創新,實現教學內容豐富多樣;二是多元參與,做到各部門協同推進;三是擴展師資隊伍,加大實踐教學人員投入;四是資源整合,實現校內外資源互通,線上與線下資源共享。

劉艷以“思政課實踐教學規范化建設”為主題作分享。她指出,武漢紡織大學“大思政課”實踐教學較早實現了課程化運行,在課程標準制訂、師資隊伍建設和資源整合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未來,將繼續完善評估體系,突出品牌特色。

胡沫從武漢輕工大學“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發展歷程出發,向與會嘉賓分享相關經驗。一是形成較為成熟的“12345”實踐教學模式;二是推動思政課老師參與各個院部的社會實踐活動;三是思政課教師承擔各院部的理論宣講工作;四是開設“新時代中國”系列公開課;五是加入輕工行業的“大思政課聯盟”,不斷創新思政課形式。

陳熙分享了江漢大學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做法和經驗,認為各門思政課的實踐活動應體現差異性和階段性特點,避免不同課程實踐內容的重復性。同時,他提出,要進一步處理好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課實踐教學之間的關系及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等問題。

趙繼偉圍繞“‘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形態”做主題發言。他從形態學視角分析了“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多樣性、動態性和系統性特點,認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既具備現實空間,也具備虛擬空間,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功能的延伸。

黎見春圍繞“‘大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探索”作主題發言。他表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想要做深做透,就要打造精品課程,將實踐中的精彩環節以案例的形式加以凝練,推動育人課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同時,應善用數智技術賦能,融通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實現“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全范圍覆蓋。

歐玲圍繞“‘大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建設”作主題發言。她指出,實踐教學并非簡單疊加,應在保持自身價值基礎上,發揮思政第二課堂育人優勢,打造如“紅石榴宣講團”“民族文化節”等特色活動和品牌。同時,應善用各方資源,加強各部門統籌協調,為“大思政課”實踐教學保駕護航。

唐興軍圍繞“堅持問題導向建設‘大思政課’”作主題發言。他指出,實踐教學基地目前存在管理權責不明確,育人效果不明顯等困境,應從基地建設入手,緊扣教學過程中的現實需求,通過精準識別學生的認知困惑、社會發展熱點以及實踐育人短板實現靶向發力,提高育人效能。
人民網相關負責人圍繞“AI賦能‘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進行主題發言。他表示,人工智能技術融合了智能學習系統與大模型知識引擎,具備即時響應、知識關聯、邏輯推演等多方面優勢,是實現“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的關鍵。

會議總結環節,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黎海波?表示,本次會議充分展示了兄弟院校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領域的積極探索,為未來工作提供了寶貴借鑒。“導航杯”中南聯盟將進一步加強校際協作,深化資源共享,共同探索“大思政課”品牌建設新路徑,為推進聯盟提質升級、促進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和馬克思主義學院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