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周沁)“小袁,我們把東西都帶過來啦,就在田邊。”4月9日一早,巖峰村的田間地頭就熱鬧了起來,大冶市靈鄉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嚴全勝裝了滿滿一車農資,正翹首以盼,等待著植保無人機飛手的到來。
不一會,無人機飛手袁文豪便到達了小麥田邊,只見他熟練地拿出無人機,麻利地裝上配好的肥料與藥劑,便開始操縱無人機起飛、噴藥。
“嗡!”螺旋槳飛速轉動,植保無人機在田間地頭自由盤旋,開始了“一噴三防”工作。
不一會,10多畝小麥田的管護便完成了。
“這可真快!我們今年種了100多畝冬小麥,多虧了無人機幫忙,不然人工追肥管護很是要花些時間!”巖峰村種糧大戶張銀貴笑著說道。
“相比傳統人工防治,無人機作業效率提升接近30倍,畝均肥料、用藥也能節省不少,還能避免人員接觸農藥風險,全鎮需要管護的油菜、小麥大約有4000畝,兩臺無人機3-4天就能完成作業!”嚴全勝自豪地介紹。
“現在科技是真發達,我們今年還引進了‘種肥同播’技術,一次性可以完成開溝、播種、施肥和除草四道流程……”說起提高效率,張銀貴打開了話匣子,開始和大家介紹起今年準備大規模使用的新技術。

巖峰村另一邊,張銀貴的兒子正在開著拖拉機在田里進行“種肥同播”,拖拉機的后方裝有10個單獨漏斗與一道長條槽狀漏斗,隨著車輪駛過,早稻種子同肥料一道沉入溝壑中,在泥土的掩護中蓄力萌芽。
“我們去年開始嘗試使用‘種肥同播’技術,在節省成本的同時,產量也提升了,所以今年準備了300畝田進行推廣使用。”張銀貴介紹,早在2024年,靈鄉鎮農機服務中心主任劉會勝了解到這一技術便立馬介紹給了她,明確種植意向后,牽線搭橋將相關的農機經銷商帶至張銀貴家中進行技術推廣,因此,張銀貴便成了大冶首位大面積使用該技術種植農作物的種糧大戶。
經過嘗試,張銀貴發現“種肥同播”將肥料埋入種子下方3-5厘米處,充分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在節省30%肥料的同時,可以提高20%-30%的產量,而這種種植方式在開溝、播種、施肥的同時還能夠將田間的雜草通過拖拽方式物理清除,可謂“一舉四得”。
“去年的畝產在1300斤左右,相較育秧機插種植方式,‘種肥同播’每畝能節約100元的成本呢!而且300畝早稻大概4、5天就能播完,效率也很高。”她一邊介紹,一邊仔細地將種子與肥料分別倒入漏斗,手中動作不停,眼里神采飛揚。
春風拂來,吹散了張銀貴額頭的汗水,也撫向田間里青翠的麥苗、金黃的油菜……在機械的轟鳴聲中,“科技春風”已然正在帶跑靈鄉鎮春耕“加速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