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廖逢倩 通訊員 黃琦 夏克郁)4月15日,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舉辦的2025年湖北“支點建設”系列研討會第二場:“打造生態支點 加快建設美麗湖北樣板”研討會在武漢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重慶社會科學院、長江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院等業界學界專家學者齊聚東湖之畔,為生態支點和美麗湖北建設謀良策、繪藍圖。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徐艷國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黃學龍主持。

徐艷國強調,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要學習好、貫徹好、研究好、宣傳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美麗中國建設背景下探求美麗湖北的核心問題和解決思路,從“凈水北送”使命中理解生態支點建設的戰略安全意義,從新發展理念出發審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遵循“兩山”理念探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以山水鄉愁的維度思考生態支點建設的時代價值。徐艷國對下步該院生態支點研究工作提出了五點要求:一是加強協同研究,以該院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建設為抓手,共筑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研究的創新矩陣;二是加強基層調研,結合該院春季社科大調研,把論文寫在生態支點建設第一線;三是推動聯合調研,圍繞生態支點建設與省內外智庫和高校合作開展調研,加強研究成果共享;四是強化多維論證,開展跨學科融合研究,拓展理論研究視角;五是突出問題導向,研究真問題,為湖北破解生態文明建設難題精準獻策,為生態支點建設提出高質量對策建議。

徐艷國發言
專題研討環節,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黃承梁,重慶社會科學院生態與環境資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彭國川,長江科學院流域水環境所總工程師湯顯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省改革辦)生態文明改革智庫辦公室主任鄧宏兵,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院副總工程師彭穎,湖北省區域經濟學會會長、研究員彭智敏,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湯鵬飛,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謝瓊,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吳晗晗分別就各自研究領域內的相關議題發表見解,為生態支點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九位專家分別作主題發言
黃承梁表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湖北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生態支點的根本遵循,要遵循“兩山”理論科學論斷,以長江大保護為重點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確保江湖安瀾、碧水東流、凈水北送,錨定“雙碳”目標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縱深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彭國川表示,構建長江上游生態共同體是生態危機轉向治理革新的必然選擇。推進長江上游生態共同體建設,需要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規律推進生態共建共保,健全流域協同治理制度架構,夯實法治與制度保障根基,構建綠色協同發展新格局。
湯顯強表示,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丹江口水源地保護意義重大。要著力保障水質安全,守好一庫“凈水”;堅持水資源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保障凈水“永續”北送;激發市場活力和群眾動力,提升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凈水“增值”。
鄧宏兵表示,湖北打造生態支點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從源頭性問題抓起,以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江漢平原等典型和關鍵地帶的生態文明建設為重點實現突破,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貢獻力量。
彭穎表示,資源環境承載力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湖北建設的重要抓手,基于生態承載力的綜合指數評價和典型地區比較,建議提升大氣環境承載力、水資源承載力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水平,補齊生態環境短板,開展科技聯合攻關,建立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常態化評估機制。
彭智敏表示,從水資源配置不均衡、河湖生態系統退化,水污染防治任務較重的省情來看,通過獲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受水區水資源稅的資金支持、設立國家級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基金、構建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守住湖北水安全、水環境、水資源底線。
湯鵬飛表示,湖北建設生態支點應展現大省之穩、大省之進、大省之為,著力夯實生態系統穩定底盤、筑牢國家重要生態屏障,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打造全國綠色生產力高地,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貢獻湖北智慧。
謝瓊表示,湖北應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以系統思維統籌鄉村生態振興、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業綠色發展,以“規劃引領—機制創新—科技賦能—產業融合”四輪驅動,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發展提供湖北方案。
吳晗晗表示,大力實施美麗湖北戰略,良好的水資源是關鍵要素,湖北要聚焦優化治理路徑、構建創新生態、強化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模式、完善制度保障等關鍵點,全面提升水環境治理質效。
會議由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科研處、長江所和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共同承辦,全院師生、院外專家、媒體代表共百余人參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