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公司采用全新高壓電纜工法 配合全自動電纜展放裝置進行電纜敷設工作。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昌思遠 陳祉薇 郭暉 馬緒磊)4月16日,走進武漢舵落口220千伏變電站擴建工程,電纜盤在全自動電纜展放裝置的助力下正緩緩轉動,大腿粗的電纜被勻速傳輸到一個個電動導輪上,在隧道中平穩向前,國網湖北送變電公司施工班組正在進行電纜敷設工作。
這條長達475米的地下通道,自2024年3月開工,歷經13個月的攻堅,湖北送變電公司投入6個班組共150余人,11臺機械設備圓滿完成前期建設任務,為區域電網升級邁出關鍵一步。
在城區地下19米深處,分層開挖如何確保基坑穩定、頂管井主體分層澆筑施工,怎樣防止混凝土滑模等問題,是擺在施工人員面前的多重技術難題。該公司將施工流程拆解為18個步驟,并為每個環節制定了詳細的施工計劃。

該公司作業班組人員監測電纜展放情況,確保施工安全質量。
“此次施工中將地下水位、氣體含量、建筑沉降等實時監測技術應用于頂管井主體及頂管掘進中,保證施工穩步推進,作業效率提升30%。”該公司施工項目部總工昌思遠介紹,由于施工場地受限,傳統的泥水平衡頂管工藝難以實施,項目部采用擠壓式人工頂管工藝穿透致密土層,在運行站下方構筑起雙層頂管隧道結構,通過地下水位監測系統與智能抽排設備聯動,形成全天候“立體防護網”。同時配備氣體循環裝置,施工全程布設高精度監測點,實時跟蹤周邊建筑沉降數據,動態優化掘進參數,確保地下作業“零風險”。
打通舵落口新建電纜隧道與老隧道銜接點是工程的“闖關之戰”。新老隧道間橫亙著0.5米厚混凝土隔墻,而墻后不足10公分處,三條220千伏帶電電纜如同城市供電動脈持續搏動。如何在保障供電不中斷的情況下,讓一墻之隔的新舊隧道“天塹變通途”,對該公司班組來說,此次施工如同在血管旁實施微創手術,既要破除屏障實現隧道貫通,又需確保帶電運行的“生命線”毫發無損。

施工人員監測電纜展放情況。
為此,該公司采用“分級防護”策略:對運行電纜實施整體平移,移入新建電纜保護溝內,避免新老電纜隧道對接墻壁破除時損傷運行電纜。建立物理隔離區,對運行電纜進行鋪設橡膠墊、填沙等措施確保移入電纜安全運行。運用水鉆分層破除工藝,將混凝土墻體逐步分解為小塊結構,結合激光定位系統實時校準軸線偏差,以厘米級精度完成新舊隧道對接。
作為服務武漢東西湖區和硚口區的核心變電站,舵落口站承擔著區域電力輸送的重要使命。隨著商業集群加速形成與居民用電需求持續增長,原有供電設施已接近滿負荷運轉。通過對舵落口變電站系統化升級,全面提升該片區電網承載能力,為武漢城市發展注入強勁電力動能。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