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咿呀……”伴隨著清脆的鑼鼓,一聲明亮高腔沖破喧囂,直上云霄。5月25日,在第七屆湘鄂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現場,湖南省湘劇院青年演員曹威治攜湘劇《拜月記》登臺亮相,水袖起落、顧盼生輝,這一幕恰似六百年時光的回響。
從宋元南戲的瓦肆勾欄,到央視春晚的億萬屏幕,湘劇這門融合弋陽腔、昆腔、皮黃等聲腔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正以“沉浸式”創新演繹著傳統藝術的當代生命力。

(曹威治與搭檔蔡波在2025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演繹的《拜月記·離鸞》選段。 受訪者供圖)
央視首秀:創新演繹非遺魅力
作為湖湘文化的璀璨名片,湘劇的聲腔體系如同湖湘大地的文化地層。高腔里藏著衡山樵夫的喊山調,低牌子保留著明代昆曲的水磨韻,亂彈中又跳動著皮黃腔的明快節奏。這種多元融合的藝術基因,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完成了歷史性突破。
曹威治與搭檔蔡波演繹的《拜月記·離鸞》選段,以“從觀眾席間穿行亮相”的設計,讓湘劇高腔首次以沉浸式姿態進入全國視野。“當我們穿過觀眾席時,掌聲和心跳是同步的。”提及央視首秀,曹威治仍難掩激動。
一部好戲,千金難求。將古老的湘劇生活化、現代化,喚起更多年輕人對傳統戲曲的熱愛,成為省湘劇院和曹威治等湘劇藝術家孜孜不輟的追求。在湘劇傳統聲腔不變的同時,青年一代湘劇演員們在表演中融入了現代舞、交響樂、民樂,讓觀眾看后覺得易懂、好看。
曹威治告訴記者,在央視春晚的舞臺上,團隊在保留幫腔等核心元素的同時,將音樂改編得歡快活潑,“老戲迷說還是那個味,年輕人卻跟著節奏打起了拍子。”
此次在非遺聯展上展演的劇目,正是曹威治在央視春晚上演繹的《拜月記·離鸞》選段。“這個劇目深受觀眾喜愛,其熱鬧歡快的故事情節、精致的裝扮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都與非遺主題高度契合。”曹威治介紹,作為湘劇“四大記”中《拜月記》的經典選段,該劇目在保留傳統韻味的同時,通過現代化的呈現方式,讓更多觀眾感受到湘劇的魅力。
沉浸體驗:多地搭建觀賞平臺
“現在想看湘劇,可不止坐板凳聽戲一種方式。”曹威治介紹,湖南已構建起多元觀賞網絡。
今年農歷正月初七,新中式湘劇《聶小倩》在長沙坡子街湘江劇場上演,觀眾在這里不僅可以聽湘劇,還可以逛市集,傳統戲劇搭配沉浸式互動體驗,讓梨園煥彩生輝。此外,湖南省湘劇院“湘春園”劇場定期上演傳統劇目;湖南大劇院、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等場所,也常上演《辛追》等創新劇目。
“正月初七那場《聶小倩》,有穿漢服的姑娘跟著臺上甩水袖,后臺的糖油粑粑香和胡琴聲混在一起,特別熱鬧。”曹威治說。

(曹威治在第七屆湘鄂贛皖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現場上的扮相。 記者 鄒偉瑜 攝)
傳承發展:雙軌并行謀新篇
“戲要好,演員要好。”湘劇的傳承,終究靠人。
在湘劇傳承和發展的道路上,以曹威治為代表的青年一代,有著自己的見解和期盼。
在她看來,傳承不是簡單的復刻,而是讓文化基因在創新中迸發新的活力。為此,團隊采取“守正+創新”的雙軌發展模式:一方面與省藝校合作培養后備人才,傳承《李三娘》《琵琶記》等經典劇目;另一方面攜手盛和煜等劇作家,為青年演員量身打造新創劇目。
為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團隊積極探索文旅融合與科技賦能,通過公眾號、抖音等平臺發布排練日常和演出花絮,以年輕化的傳播方式拉近與傳統文化的距離。“我們希望讓湘劇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成為更多人喜愛的藝術形式。”曹威治說,隨著多元觀賞模式的普及和創新劇目的推出,湘劇這一非遺瑰寶正以嶄新的姿態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來源:華聲在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