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鄂皖兩省三縣交界之處,羅田縣勝利鎮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省際邊界。
這座承載著紅色記憶的小鎮,如今正以“紅色文旅立標、特色產業強基、跨域協同聚力”三大方向為突破口,奮力書寫服務支點建設的精彩答卷,奏響鄉村振興的激昂樂章。

紅色引擎驅動
文旅融合煥發新活力
6月的勝利老街,青石板路上游人如織,金鳳樓前紅旗飄揚,歷史的厚重與現代的活力在此交織。走進修繕一新的肖方故居,總能看到一群群“紅領巾”專注聆聽革命故事的身影。“今年已接待研學團隊52批、超8000人次。”勝利鎮黨委副書記黃威介紹道。

近年來,勝利鎮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將烈士陵園、勝利老街等9處紅色遺址串聯整合,精心推出“初心之路”“烽火大別山”兩條精品研學線路。同時,積極聯動安徽金寨,共同打造跨省紅色旅游圈,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借助“湖北旅游名鎮”的金字招牌,勝利鎮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打造“茶栗藥”生態體驗區。瓦屋基村千畝茶園里,茶農們忙著采摘明前茶;葉家山板栗公園內,智慧灌溉系統精心呵護著百年古栗樹群。2024年,首批“茶旅融合”示范戶戶均增收1.2萬元,紅色文旅與生態旅游相得益彰,為小鎮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產業升級賦能
特色經濟實現新突破
在寶武集團援建的噸袋產業園內,機械轟鳴聲此起彼伏,尼龍布在自動化生產線上飛速流轉。這個由“央企訂單+村級車間+村民入股”模式催生的特色產業集群,正悄然改寫著邊界經濟的版圖。

從“分散”到“集聚”,7家紡織企業紛紛轉型噸袋生產,村集體車間擴展至10個;從“制造”到“智造”,智能裁床設備的引入,使工效提升了300%;從“輸血”到“造血”,2024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帶動800人實現家門口就業。“明年要讓‘勝利噸袋’走進東南亞市場。”園區負責人指著新投產的阻燃噸袋生產線,信心滿滿地說道。
與此同時,中藥材產業也在不斷升級。天麻、茯苓等道地藥材通過“企業保底收購+合作社標準化種植”模式,帶動6000畝種植基地,農戶畝均增收3500元。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讓脫貧戶張大姐感慨:“以前去外地打工,現在家門口就能掙到4000多元!”
跨域協同發展
邊界合作開創新局面
在鄂皖交界的泗洲山,兩省聯合護河隊定期清理河道漂浮物,“共治一條河,同興兩岸業”成為現實寫照。勝利鎮創新建立“三省六縣”協作機制,在交通、生態、商貿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交通互聯方面,開通至安徽金寨的旅游直通車,年輸送游客超3萬人次;生態共保上,建立跨省污染聯防平臺,協同整治河道12公里;商貿互通中,長泓農工貿綜合體吸引眾多皖豫客商入駐,省際交易額占比達40%。

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勝利鎮不忘提升人居環境。47個村推廣“人工濕地+戶廁改造”治污模式,拆除違建1.3萬平方米,新建垃圾分類亭28座。站在改造后的老街觀景臺眺望,徽派民居與生態茶園相映成趣,昔日的邊界洼地正逐步崛起為“鄂皖會客廳”。
掛圖作戰攻堅
項目建設跑出“勝利速度”
走進鎮政府作戰室,湖北長泓農工貿綜合體項目進度條已標至87%。“每個項目明確都‘三張清單’。”攻堅專班成員介紹道。
通過任務清單倒排5大重點項目工期,問題清單閉環解決用地、用工等堵點,效益清單動態測算就業、稅收貢獻,勝利鎮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項目推進機制。
今年一季度,勝利鎮以“開局即沖刺”的姿態,推動3個項目開工、5個項目儲備,固定資產投資達1.3億元。隨著投資2.3億元的長泓綜合體即將投運,省際邊界將新增一座年交易額破億的農貿樞紐,為小鎮發展再添新引擎。

當暮色降臨,勝利老街的燈籠次第亮起,噸袋產業園的夜班車間仍燈火通明。這座鑲嵌在鄂皖邊界的小鎮,正以紅色為筆、產業為墨、協同為紙,在省際節點鎮建設的答卷上,寫下屬于邊界地區的振興答卷。
策劃:朱勝剛、顏紅勝、王焱堯
執行:陳欽、李格娟、胡小軍
采寫:徐靜柔、胡亞龍、江程
出品:中共羅田縣委宣傳部、羅田縣融媒體中心、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