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周洲 胡曉檸)碧水映綠稻,鴨群游弋、蝦影潛行。稻為蔭蔽、鴨除蟲草、蝦活水土,循環共生的“雙水雙綠”稻鴨蝦生態圖景,正在江漢大地徐徐鋪展。
7月7日至11日,在華中農業大學雙水雙綠研究院指導下,經濟管理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聚焦“稻—鴨—蝦”綠色種養新模式,實地感受鄉村振興成果,解碼水稻種養模式創新的綠色發展密碼。

破加工之困,激活稻米產業升級動能
7月7日上午,實踐團首站走進漢川市華豐銀棉有限責任公司,圍繞“雙水雙綠”模式在稻米加工環節的應用潛力開展調研。
“稻米加工環節的挑戰讓我們高度關注源頭質量。”面對實踐團成員的詢問,公司負責人黃修平坦言,當地部分稻米因農藥殘留等問題加工損失率偏高,既影響出品率,也制約了品質與效益的提升。實踐團成員介紹,“雙水雙綠”模式通過生態種養、科學用藥,可從源頭保障農產品安全與質量。黃修平對此興趣濃厚,認為該模式若在當地推行,將為農業轉型升級開辟新路徑。
帶著一系列的問題與思考,團隊成員走進湖北雙水雙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尋“雙水雙綠”產業化路徑。該公司推出的“尉遲夫人”系列產品,以白米與黑米科學配比、3.6千克家庭裝設計,降低食用門檻,成為黑米主食化的重要突破口。通過實地調研與專家講解,團隊了解到,企業正構建從育種研發到終端消費的完整產業生態鏈,核心是打通“實驗室到餐桌”通道,高效轉化優質品種市場價值,為消費者提供兼具健康與生態價值的食品。
通過市場洞察與科技賦能,將生態種植的優質原料高效轉化為廣受歡迎的健康食品,“雙水雙綠”模式開辟了綠色農業產業化的堅實路徑。

探稻蝦沃田,見證生態種養活力
烈日下,實踐團驅車前往沉湖鎮現代農業示范田基地。在湖北福星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技術員李兆星與農戶的帶領下,團隊深入稻田蝦池,一探“雙水雙綠”的實踐密碼。
育苗池內,增氧裝置、幼蟹附著基等生態設備整齊排列。“這些設備能保障幼蟹存活環境,是生態養殖的基礎。”李兆星的講解讓隊員們對生態養殖細節有了直觀認識。
“以前單種水稻,化肥農藥投得多還怕蟲災;現在稻蝦共生,水稻沒咋用農藥反而更壯實,小龍蝦先賣了一批,收入就超過去年全年種稻所得!”農戶張大爺的樸實話語,道出了新模式帶來的變化。隊員崔慶陽感慨:“稻蝦模式既助農增收,又守護生態,課本里的‘綠色發展’在田間有了生動注腳。”

守糧食安全,書寫鄉村振興答卷
“雙水雙綠”帶來哪些新變化?新種養模式行不行?如何為鄉村振興實打實貢獻力量?實踐團在一次次訪談中尋找答案。
“這田里既能種稻又能養蟹,是‘雙水雙綠’帶來的新變化!”剛到福星村,村民李大叔就拉著隊員們參觀稻田。技術員張姐補充道:“相比單種水稻,新模式下農藥化肥用量大減,稻米品質提升,收購價每斤多賣2元多,畝產值幾乎翻倍!”
在湖北雙水雙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陳萋萋介紹,由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尉遲夫人”華墨香黑米,是全球首個適合蒸煮米飯的“好吃的黑米”,不僅富含營養素,且蒸煮方便、口感軟糯,成為“雙水雙綠”模式的標志性成果。
公司展示區的稻鴨蝦共生模型直觀呈現了生態智慧:水稻為鴨蝦提供棲息環境,鴨蝦除蟲、糞便肥田,形成微型生態系統,既維系農田平衡,又保障稻米品質。這正是當地綠色發展的核心邏輯。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雙水雙綠”模式以科技賦能生態循環,既讓農民種好糧、多增收,又以綠色理念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實踐中,華農學子深刻體會到,“綠色發展”“鄉村振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在田間創新、產業鏈延伸、產學研融合中推進的生動實踐。大家表示,將把調研所得融入學習,未來用知識反哺鄉村,讓青春在鄉村振興中綻放光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