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記者文放
七月的武漢連續高溫,這般酷熱考驗著每一位趕路的人。初識李華淵是在他的實驗室,年過半百的他仍潛心俯身盯著屏幕上跳動的舌診數據,額角沁出的細汗被他隨手拭去——這個動作里,既有工程師的專注,又藏著一名中醫的沉靜。屏幕上,一幅舌像被拆解成237個量化參數,紅色飽和度、舌苔厚度、舌體胖瘦等傳統中醫靠“目測”判斷的特征,正以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的數字呈現。
“中醫的舌診,終于能像量血壓一樣有了客觀標尺。”李華淵直起身,鏡片后的眼睛亮了起來。這位同時擁有安徽中醫藥大學中醫學位與17項發明專利的跨界者,正帶領團隊做一件前無古人的事:用數學模型解構具有千年歷史的中華醫學,讓千年中醫智慧在人工智能時代重煥生機。
從《傷寒論》到算法:一個跨界者的破壁之路
李華淵的書架上,1987年版的《傷寒論》扉頁已磨出毛邊,批注密密麻麻。書旁摞著的《深度學習與圖像識別》,最新批注日期是三天前。這種時空對話般的陳列,恰是他人生的隱喻。

李華淵在安徽中醫藥大學發表演講
1989年從安徽中醫藥大學畢業后,李華淵在基層中醫院坐診多年。他至今記得一位老中醫的遺憾:“我這套看舌苔辨濕熱的法子,徒弟學了五年還沒摸透。”那時他就意識到,中醫“只可意會”的經驗傳承,是其走向普惠的最大阻礙。2000年,他轉行進入生物科技領域,從研發檢測試劑起步,17項專利的積累讓他摸清了“將模糊信息轉化為精確數據”的技術邏輯。
“中醫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是精髓,但經驗壁壘像堵墻,如果中醫能夠和西醫一樣有一些輔助診療的智能化設備,這將大大降低門檻,讓更多學生去學中醫,實現人生理想。”李華淵向記者說道,這也是他多年來研究中醫所得到最真切的想法。
這個念頭催生了一場艱苦卓絕的“翻譯”工程。他帶著團隊啃下3000多份古代醫案、200多萬條臨床數據,構建出“辨證論治診斷數學模型”。模型上線那天,李華淵讓老中醫們隨機出題,系統對“少陽證”的辨證速度比資深專家快8倍,準確率卻高出12%。

知醫邦亮相健博會
ChatiSS查體·智能輔助診療系統:給中醫裝上“數智眼睛“

社區居民體驗ChatiSS查體·智能輔助診療系統
在知醫邦醫院,社區醫生王芳(化名)正在試用ChatiSS查體系統。她將患者舌頭對準攝像頭,3秒后屏幕彈出分析:“舌體淡紅,苔薄白微膩,提示輕度脾虛濕滯”,并附帶上百個量化參數。“以前我看舌苔總怕不準,現在有了'標準答案'。”王芳感嘆。
這套系統的“撒手锏”,是全球首創的AI量化舌診技術。傳統舌診依賴醫生經驗,同一位患者在不同醫生眼中可能被判定為“淡紅舌”或“淡白舌”。而ChatiSS通過百萬級舌像數據訓練,能識別0.01mm的舌苔厚度變化,誤差率控制在3%以內——這相當于在足球場上精準定位一顆乒乓球。
李華淵的布局不止于此。他還將中醫養生智慧裝進了面包房,成立了武漢地區首個藥膳面包房:基于藥食同源理論開發的養生面包,通過標準化生產讓“治未病”走進尋常百姓家。

知醫邦科技藥食同源食品車間
讓中醫現代化成果觸達每個角落

知醫邦助力更多基層醫療人員進行診療
傍晚的實驗室,夕陽透過窗戶,在李華淵的衣領上投下斑駁光影。他拿起那本舊《傷寒論》,指著“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的句子說:“張仲景的初心,不就是讓醫術普惠嗎?”
這位跨界者的野心,是讓中醫走出“老中醫依賴癥”。他計劃三年內將系統免費推向中醫就業者,同時建立百萬級中醫辨證數據庫。“當鄉鎮醫生也能開出精準的經方,當普通人能通過手機讀懂自己的體質,中醫才算真正活在當下。”
李華淵知道,他正在做的,是給千年中醫裝上“數智引擎”——不是讓傳統被現代取代,而是讓古老智慧在科技的護航下,走得更遠、更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