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牢記使命責任?勇立時代潮頭
奮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王忠林
科技創新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科技創新寄予厚望,6次考察湖北都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重要要求,2024年11月考察湖北時指出“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要求我們“主動融入全國創新鏈,努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湖北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定貫徹黨中央關于科技創新的戰略部署,大力實施科創引領戰略,奮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強大動力。
一、破浪前行、新潮奔涌,湖北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優勢突出
近年來,湖北始終重視創新、鼓勵創新、銳意創新,錨定世界一流、勇攀科技高峰,科技創新成為湖北最閃亮的金字招牌。
一是戰略性科技力量加速匯聚。堅持打基礎、謀長遠、塑優勢,全力加強科技力量布局,科技創新的家底持續夯實。圍繞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打造了以“1家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10家湖北實驗室+16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25家新型研發機構”為主體的科技力量矩陣,匯聚了82位院士、41.5萬名研發人員、1121萬名技能人才;136所高校、220萬名在校大學生作為教育基礎支撐,讓湖北擁有了強大的人才培養能力,能夠滿足各領域各層次人才需求。高能級創新平臺、高水平人才隊伍為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是突破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堅持滾動實施每年突破6項重大基礎研究、攻克10項關鍵核心技術、打造20項標志性產品的“61020”全鏈條攻關,產生了一大批原創性標志性成果。心肌旋切、人造太陽氘氘聚變等技術世界領先,超高功率光纖激光、人體肺部磁共振成像等高端裝備打破國外壟斷,北斗通導遙一體化技術將衛星導航精度提升至厘米級,高端三維五軸激光加工機床占據全國70%以上的市場,267層閃存芯片、三維相變存儲器芯片技術行業領跑,微波無線傳能、ARC生物耦合等技術相繼突破,10款人形機器人100%實現了產業化,Manus、任度、紫東太初等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斷涌現。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突破,湖北創新策源能力持續增強,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
三是深層次創新動力有效激發。堅持以改革解難題清障礙,不斷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支持體系,加快構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積極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創新容錯免責等改革,設立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平臺;大力優化科技金融服務,建立政府主導的7000億元投資基金群,為每個重點產業配套一只100億元的投資基金,2024年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分別增長27.7%、31.1%。通過營造熱帶雨林式的科創生態,湖北不斷以創新生態的陽光雨露,催生科技創新的拔節生長。
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成勢見效。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統籌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布局“三線并進”,科技成果加速走向生產線、轉化為新質生產力。以5個萬億元級支柱產業、10個5000億元級優勢產業、20個千億元級特色產業為骨干的“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壯大,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與服務、大健康3大產業邁入萬億元級,千億元級產業達到19個,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達到16個,湖北成為全國最大的光電子芯片研發生產基地、中小尺寸顯示面板制造基地,全國重要的商業航天基地、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基地。體現湖北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教優勢加速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

湖北武漢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做強光谷科創大走廊、東湖科學城“一廊一城”核心承載區,推動科創中心建設重心從“建框架”向“強功能”轉變。圖為武漢光谷廣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魏錸/攝
五是全社會創新創造蔚然成風。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調動各方面熱情,崇尚創新、重視創新、踴躍創新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2024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增長28.9%、增幅全國第三,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2.2%、增幅全國第三,研發強度提高0.19個百分點、增幅全國第一,9個市州在武漢建立“科創飛地”,新型研發機構達到525家、實現市州全覆蓋。荊楚大地活力涌動,創新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湖北最鮮明的標識、最強勁的旋律、最澎湃的動能。
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湖北科技創新從多點發力轉向全面突破,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站上了新的更高歷史起點,進入了整體躍升的關鍵階段。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把湖北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不負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重托與期望。
二、對標一流、勇攀高峰,向著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奮勇進軍
創新強則實力強,創新興則省域興。湖北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首先必須在科技創新上成為戰略支點,通過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提升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錨定全球全國一流標準,明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的戰略目標。圍繞科技創新的主體、載體、保障等,打造四個全球全國領先的高地。全力打造各展其能的高端人才集聚地,深入推進人才強省戰略,實施戰略帥才、領軍將才、產業英才、青年俊才“十百千萬”行動,努力在光電子信息、智能網聯汽車、北斗等優勢領域擁有更多領跑者,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領域培育一批開拓者,以人才的風云際會助推發展的風生水起。全力打造開放包容的原始創新策源地,優化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建好用好國家實驗室(基地)、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創平臺,推動科研院所和企業加強基礎研究、突破關鍵技術、形成更多標志性產品,打造全球半導體、光通信、人工智能、空天技術等領域重要策源地。全力打造動能澎湃的產業創新引領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世界存儲之都、世界設計之都、世界工業軟件之都,全球光電子產業基地、全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基地、大健康產業基地、生物育種基地、航空航天與北斗產業基地、網絡安全產業基地、未來產業基地,推動中國光谷進階世界光谷。全力打造活力奔涌的創新生態示范地,持續營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推動全社會研發投入保持年均10%以上增長、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技術合同成交額保持每年千億元以上的增長、總量超過1萬億元,打造鏈接全國、輻射全球的知識產權交易轉化樞紐,讓各類創新主體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讓湖北成為創新創業創造的熱土。
聚焦科技強國建設要求,明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的戰略功能。建設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必須圍繞提升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四大功能。擁有做強科創力量的集聚功能,建強各類高能級科技創新平臺,凝聚各領域頂尖科學家隊伍,鍛造強大戰略科技力量矩陣,成為具有全國全球影響力的重要科學中心。擁有領跑原始創新的策源功能,在事關國家命脈的關鍵領域、戰略領域,持續產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成果,搶占科技最前沿、制高點,成為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競爭的“主力軍”。擁有引領產業發展的驅動功能,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能力不斷增強,形成體現湖北優勢、具有創新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湖北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世界級一流企業、世界級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富集區。擁有促進創新創業的孵化功能,高端人才、科研團隊、創投資本近悅遠來,塑造最具活力、最富吸引力、最有競爭力的創新環境,成為我國乃至全球開放創新網絡的戰略樞紐節點。
把握科技創新的規律方法,明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的戰略思路。遵循新時代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實踐中得來的規律性認識,用好重要經驗,推動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建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統籌好創新驅動與驅動創新,企業是創新驅動的主體,政府是驅動創新的重要力量,創新不能政府唱獨角戲,要讓企業和市場當主角,堅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發力,通過優化制度供給、政策供給、場景供給等,持續激發社會創新創業創造熱情,形成競相創新的強大勢能。統籌好自身發展與服務大局,科技是國之利器,創新是國運之基,湖北的科技實力首先得益于國家大力支持布局,這也意味著我們承擔著更多服務“國之大者”的重大責任,必須竭盡湖北所能、服務國家所需,在科技強國、戰略腹地建設等重大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統籌好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技自立自強不是關起門搞研發,越是美西方大搞“脫鉤斷鏈”“小院高墻”,越要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聚全球高水平創新資源為我所用,推動我國科技和產業加速迭代升級。統籌好科學研究與技術轉化,科技創新既要“錢變紙”,又要“紙變錢”,必須既重視技術突破,又重視成果“變現”,推動創新成果加快變成產品、落地為產業、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形成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統籌好科技創新與服務支撐,發達的科技創新中心都有發達的科技服務支撐體系,必須堅持全方位、全鏈條、全要素、全周期抓科技創新,加快構建以概念驗證、中試平臺、人才服務、科技金融等為重點的服務支撐體系,形成“原理概念-技術突破-產品研發-產業發展-集群聚合”全鏈條貫通的綜合性創新支撐體系。
三、聚焦聚力、攻堅克難,加快推動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建設成勢見效
建設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是政治責任、時代重任,湖北將錨定目標、突出重點、聚力攻堅,推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地落細、向上向好。
強化全域創新,著力優化高質量創新空間布局。統籌用好各類創新資源,構建多層次、多支撐的區域創新共同體,形成龍頭引領、梯次發展的全域科技創新布局。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做強光谷科創大走廊、東湖科學城“一廊一城”核心承載區,推動科創中心建設重心從“建框架”向“強功能”轉變,增強武漢科創中心引領力、輻射力,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重要增長極。一體統籌武漢、襄陽、宜昌創新資源布局、創新優勢整合,做實漢襄宜“金三角”協同創新支撐點、撬動點,加快建設武漢“光谷車谷網谷星谷”之城、襄陽“智車智農”之城、宜昌“電力算力”之都,切實把漢襄宜地理三角變成創新發展的“金三角”。整體抬升其他市州科創實力,推動黃岡、黃石、十堰、荊州等地打造科技創新協同區,創建一批高水平“科創飛地”,支持相關市州打造創新成果轉化承載區。

湖北堅持統籌好科學研究與技術轉化,推動創新成果加快變成產品、落地為產業、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圖為由華中數控聯合華工科技、國家智能設計與數控技術創新中心研發的國內首條三維五軸激光切割裝備智造生產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魏錸/攝
強化平臺支撐,著力做強高能級科技力量矩陣。搶抓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科技力量優化重組等重大機遇,全面實施高能級科創平臺培育工程。省部共建完善實驗室體系,推動4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高質量運行,推動湖北實驗室在化合物半導體、北斗導航、生物安全、先進封裝等領域形成領跑之勢。集中做強大科學裝置,建成全球磁通量最高的脈沖平頂強磁場設施、國際領先的“中國地鏡”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設施、國際最高通量的作物表型組學設施,推動磁約束氘氘聚變、極端醫學物理成像等5個自主謀劃設施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放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搶先布局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大力發展以武創院、武漢量子院等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支持在鄂央企、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產業技術研究院、產學研創新聯盟,加快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在縣市、重點產業鏈、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三個全覆蓋”。
強化集中攻關,著力增強高水平創新策源功能。堅持“四個面向”,持續推進“61020”全鏈條攻關,加快把“卡脖子”制約變成“卡位”優勢。深入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計劃,以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為主導力量,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聚焦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有計劃遴選布局一批前沿研究、冷門研究、極端研究、交叉研究項目,加快實現更多原創性、顛覆性、變革性突破。深入實施關鍵技術攻關“尖刀”工程,以重點實驗室和領軍企業為主導力量,聚焦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人工智能、類腦科學等重點方向,持續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特別是在6G、人形機器人、量子科技、高端芯片等方向加快突破,產出一批“首款首次首創”代表性成果,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深入實施產業急需技術“突圍”行動,以企業和創投機構為主導力量,聚焦“五基三關”等重點,加強定制式訂單式研發,突破行業共性技術制約,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近年來,湖北勇擔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戰略使命,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圖為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大樓。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供圖
強化融合轉化,著力鍛造高層次現代產業體系。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強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切實把創新成果快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加快打通“轉化-孵化-產業化”循環鏈條,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轉化體系,做強概念驗證中心、制造業中試平臺、場景創新促進中心、科創企業孵化器、高水平技術經理人隊伍“五大支撐”,全面加快“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和“從1到N”的產業化躍遷。加快構建以創新為牽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鏈長+鏈主+鏈創”的三鏈機制,深入推進數字新基建、產業新集群、應用新場景、開源新體系、融合新機制“五新工程”,全面打好汽車、鋼鐵、化工產業轉型“三大戰役”,啟動實施紡織、食品、建材產業轉型“新三大戰役”,加快生命科學、AI大模型、前沿材料等領域產業布局,推動未來產業布局搶灘。加快培育雁陣式創新企業梯隊,實施創新企業擴量提質行動,構建以科技領軍企業為龍頭、高新技術企業為主體、專精特新和獨角獸等“新物種”企業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業競相發展的創新企業梯隊,鍛造引領創新發展的“主力軍團”。
強化改革賦能,著力營造高品質開放創新生態。向改革要動力要活力,著力打造有利于創新創造競相涌流的一流生態。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體系,推進“71020”高校創新體系建設,支持7所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10個省屬高校學科進入全國“雙一流”,動態培育建設20個特色優勢學科,加快形成“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工作格局。健全“投貸股債保擔”聯動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依托武漢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設立省科技金融聯盟,更好發揮政府主導的投資基金群作用,探索“撥投結合”“先投后股”等模式,引導形成創業投資、銀行信貸、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優化“包干制+負面清單”的科研管理體系,擴大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建立科研活動、資金使用兩張負面清單,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科研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更大科技成果處置權,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科研管理機制。打造深度融入全國全球創新網絡的開放創新體系,推進鄂湘贛“中三角”創新聯盟合作常態化、長效化,共同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地區的互濟合作,加強與歐洲、南美、非洲等重點地區的國際合作,吸引更多跨國企業、國際組織來湖北設立研發機構,全面提升湖北科技創新聚全球、用全球、領全球的能力。
強化人才驅動,著力建設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更大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著眼全球引進拔尖人才,探索“全球獵頭”“全球揭榜”“柔性引才”“專家舉薦”等機制,設立粵港澳湖北離岸人才中心,實施“海外人才蓄水池”工程,開辟海外優秀青年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支持更多外籍科學家和研發團隊參與湖北項目攻關。打破常規激勵成就人才,完善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健全科技獎勵、股權激勵、盡職容錯免責、“人才有價”評估等制度,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共享、雙向流動通道,為科研人員施展才華提供更大舞臺、創造更好條件。量身定制精準服務人才,圍繞“人才鏈”提升“服務鏈”,探索建立高層次人才發展跟蹤服務機制,健全人才安居、子女教育、醫療社保等保障措施,加快建設國際化學校、醫院和社區,打造國際人才自由港,讓人才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
四、鼓足干勁、奮發進取,凝聚共建全國科技創新高地的強大合力
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是為全局計、為長遠謀的大事。我們始終從政治高度、全局高度來把握科技創新工作,堅持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領導,以“干部素質提升年”為抓手,引導全省上下強化支點意識、爭先意識、效率意識、為民意識、能力意識,推動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湖北創新策源能力持續增強,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圖為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楚才”系列人形機器人。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魏錸/攝
激揚勇爭一流的壯志豪情。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必須有高的標準、高的要求,解放思想、敢為人先,自我加壓、抬升標桿,堅決克服因循守舊、甘居中游的心態,敢于突破條條框框、打破壇壇罐罐,以爭當一流的標準奮楫前行。
永葆闖關奪隘的奮進姿態。把服務科學家、服務創新創造擺在重要位置,鼓勵探索、尊重首創,引導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放開手腳創新創造,讓科技工作者的激情充分綻放。
鍛造善作善成的過硬本領。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學習研究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大勢,當好創新發展的“戰略規劃師”“天使投資人”“服務店小二”,努力把湖北建成科技創新“強磁場”、創新創業“首選地”。
錘煉雷厲風行的務實作風。推動各部門各司其職、聯動配合,推動發展重心、要素資源、政策支持、工作力量向科技創新聚焦傾斜,優化科技創新考評體系,加強重大事項督查督辦,推動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目標盡快落到實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