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李雨涵 劉思萌)近年來,江夏區烏龍泉幸福村堅持黨建引領,借力 “國企聯村”行動,深挖自身膏藥文化資源,在中醫藥種植及研學產業發展的道路上穩步邁進。然而,受人口結構等因素制約,村莊教育資源存在短板,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尤為突出,孩子們對知識的迫切渴求,成為社區工作者與支教隊員共同牽掛的“心頭事”。
7 月 11 日,由 14 名華中科技大學學生組成的“藥行護芽” 支教隊抵達幸福村,開展了為期16天的特色暑期托管班實踐活動。課程以中醫藥文化為主線,融合學習輔導、興趣拓展與鄉野體驗等多元內容,為村里孩子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據悉,支教隊在烏龍泉社區的暑期 “愛心托管” 活動中,累計開設文化課、興趣課及特色醫藥課堂90余節,服務當地兒童196人次。隊員們憑借專業學識與青春熱情搭建起知識與成長的橋梁,用志愿服務為鄉村兒童暑期生活添彩。
課堂革新:讓知識長出“鄉土根系”
“‘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個字!”語文課上,李雨粲老師的字謎剛出口,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搶答。9歲的宇航迅速答出:“是‘告’!因為牛字下面的尾巴被‘口’咬掉了!”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分享自己想到的字謎,讓原本枯燥的漢字學習變成了熱鬧的益智比拼。這充滿童趣的一幕,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學院“藥行護芽”支教隊日常課堂的縮影。支教隊將這種教寓于樂的“趣味游戲化教學”的授課模式貫穿在所有課程中,讓學習變得輕松高效。數學課上,熊蕾、張能老師用小木棒排列出“1、3、5、7”數列,帶領孩子們尋找規律;英語課上,章寶文老師拋出生活場景問答,在問到“What's this?”時,孩子們的搶答聲能掀翻屋頂,8歲的小宇甚至急得用剛學會的英語大喊“Me! Me!”

醫藥主題課堂是此次支教的鮮明特色。在夏季健康課上,譚梓清老師通過動畫展示中暑暈倒的場景,引導孩子們思考應對方法。孩子們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說“給他灌冰水”,有的說“把他移到涼快的地方”,老師順勢展開科學講解。據統計,經過系列健康課程后,80%以上的孩子能準確說出至少3種防暑方法,有效提升了當地兒童的健康防護意識。
銀發課堂:藥香里的晚年關懷
支教隊走進礦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為礦區社區的老人們送來清涼與關懷。“張奶奶,您看這個穴位按下去會感到酸脹,就是能緩解頭疼的太陽穴。”支教隊員們走進村里的老年活動中心時,68 歲的張桂蘭正和老姐妹們坐在一起納涼。隊員程誼、章寶文對照穴位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夏季養生知識,從 “空調房里要護好膝蓋” 到 “夏季炎熱需補充淡鹽水”,老人們聽得頻頻點頭。
隨后的養生操環節熱鬧非凡。隊員孟凡琪、戚涵越改編了適合老年人的簡易經絡操,帶領大家抬手拍打手臂、彎腰活動腰背,過程中不時俯身糾正動作角度,輕聲提醒 “膝蓋別太彎”“呼吸慢慢勻”。老人們跟著口令抬手、轉身,讓 82 歲的胡大爺忍不住笑:“這些娃娃比我孫子還細心!”
活動尾聲,支教隊員為老人們分發自制的香囊,并同老人們合影留念。“這些大學生帶著專業本事進社區,給咱礦區老人送來的不只是夏日清涼,更是實打實的暖心服務!”礦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彭紅望著黨員群眾服務中心里熱鬧的場景,感慨道。據統計,支教隊累計為村里40余位老人開展健康科普2場,贈送驅蚊香囊 50余個,老年參與率達70%。

文化傳承:藥香里的鄉土認同
“這是薄荷,大家摸一摸葉子,有沒有聞到清涼的味道?”在“藥香手工坊”課堂上,于斐、劉淑榮老師分發藥材,帶著孩子們將艾草、薄荷塞入棉布袋,制作手工香囊。8歲的睿睿在參與過程中說道:“奶奶說艾草能驅邪,原來還能做香囊呀。”
支教隊充分利用當地“膏藥鋪”這一特殊資源,開發出一系列融合中醫藥文化的特色課程。隊員們不僅教導孩子們制作驅蚊香囊、辨識常見草藥,還向他們講述這些草藥背后蘊含的文化故事與實用價值。“我們村的膏藥鋪能治病,還能讓大家賺錢呢!”當于斐老師介紹到幸福村膏藥鋪草藥及相關產品年銷售額達百萬元時,11歲的梓涵驕傲地說:“我爸爸就在那里幫忙曬藥材!”
這種鄉土教育正在悄然改變孩子們。村支部書記陳擁軍觀察到:“以前孩子們總說‘長大要去城里’,現在好多孩子會說‘要把我們的膏藥賣到城里去’。”據不完全統計,在參與中醫藥課程的孩子中,有76%的孩子表示“更了解家鄉的草藥了”,32%的孩子開始主動向長輩詢問草藥知識。通過這類特色中醫藥課程,孩子們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魅力,堅定了他們建設家鄉的責任感。

成長共振:師生在鄉土間雙向治愈
每日午后,高晗、藍淋鈴等支教隊員輔導孩子們完成暑假作業。面對數學難題,高晗會畫出線段圖,邊標注邊耐心引導孩子們思考;當發現低年級小朋友寫作文走神時,藍淋鈴會笑著講 “小鉛筆迷路” 的故事喚回孩子的注意力,再逐句點撥寫作。從拼音校正到應用題解析,從作文構思到錯題訂正,隊員們逐題細致講解,始終鼓勵孩子們主動思考。在耐心陪伴與巧妙引導下,原本讓孩子們頭疼的作業時間,逐漸成為充滿互動與發現的趣味時刻。同時,支教隊員們創新設計“田間數學課”“自然英語角”“悅讀課間”等特色輔導方式,讓85%的孩子表示“寫作業變得有意思了”。家長群里“老師教得細,娃回家主動寫作業了”的點贊刷屏;朋友圈里曬出孩子的練字本,配文里滿是感激。

支教隊員們在這場支教活動中也收獲成長與領悟。隊員周海林在支教日記中寫道:“教孩子們爬繩時,7 歲的陳諾害怕得哭了,但最后還是堅持了下來。他說‘周老師說過要勇敢’,這句話讓我明白,教育就是用勇氣點燃勇氣。” 這種雙向奔赴的成長,正是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深層意義所在。
青春擔當:高校服務社區的生動實踐
“孩子們學到了知識,大學生讀懂了鄉土,這種互相滋養,才是支教最珍貴的價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學院黨委副書記楊瑞表示。此次“藥行護芽”項目正是響應教育部“大學生社區實踐計劃”的具體行動,通過“專業+志愿服務”的模式,既彌補了鄉村教育資源的不足,又為醫學生提供了實踐平臺。據了解,支教隊已與烏龍泉社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計劃下學期新增科學實驗課和急救技能培訓,并建立“大學生-鄉村教師”幫扶機制,持續深化支教成效。
支教隊隊長劉思萌表示,此次支教實踐活動將持續豐富課程與服務形式。在這片土地上,知識與歡笑交織,文化薪火相傳。而支教帶來的最好成果,不僅是在孩子們心中播下知識的種子,更是激發他們熱愛鄉土、建設家鄉的遠大志向。當的醇厚藥香與的清亮童聲在此交融之時,幸福村正勾勒出一幅 “愛潤新芽” 的美好鄉野圖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