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趙文浩 蒙蒙 馮韜越)七月的秭歸,山風裹挾著夏蟬的鳴唱掠過平睦河小學的操場。阡陌上行志愿服務隊秭夢為歸支教隊隊員梅妮君站在嶄新的教學樓前,這方她童年奔跑過的土地,正以熟悉又陌生的模樣擁抱著她的歸來。作為從平睦河小學走出的學子,這個夏天,她以支教老師的身份回到原點。這場“雙向奔赴”,不僅是個人對故土的反哺,更折射出青年力量參與鄉村教育振興的鮮活實踐,教育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石,而每一顆扎根鄉土的青春種子,都在為這份基石注入溫度與活力。

一場遲到的約定:從“向往者”到“踐行者”
梅妮君與支教的緣分,早在大一那年便埋下伏筆。“當時看到支教招募信息,心里像揣了團火,總想著能為鄉村孩子做點什么。”但因時間沖突,那份熾熱的向往只能暫存心底。直到今年三月,朋友圈里秭夢為歸支教隊的招募令讓她心跳加速——支教地點,正是她魂牽夢縈的平睦河小學。
“像突然接到了多年前的回信。”梅妮君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對她而言,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志愿服務,而是一場遲到的“回歸之約”。記憶里的平睦河小學,是泥土操場、斑駁教室,卻盛滿了她最鮮活的童年:課間在石階上跳皮筋,放學后追著夕陽跑過田埂,老師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下外面世界的模樣。“那時就想著,長大了要像老師一樣,把看到的世界講給這里的孩子聽。”如今,夢想終于有了形狀。
近年來,隨著《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對鄉村教育振興部署的落地,以及國家對鄉村教育投入的持續加大,像平睦河小學這樣的鄉村學校,正逐步實現硬件設施的“蝶變”:標準化教室、宿舍樓拔地而起,多媒體設備走進課堂,曾經“土氣”的校園越來越有“現代感”。但梅妮君更清楚,教育的溫度不止于硬件——那些留在孩子們眼里的光,才是鄉村教育最珍貴的“果實”。
報到日那天,當背著書包的孩子們笑著沖進校門,陽光在他們臉上跳躍,梅妮君忽然讀懂了“歸來”的意義:“當年老師托舉我們看向遠方,現在輪到我們,為這些孩子搭建通往遠方的橋。”

從“歸來者”到“同行者”:支教不是施舍,是共情
作為土生土長的平睦河人,梅妮君主動加入了支教隊調研組。她帶著鄉音走訪村民家,坐在田埂上聽家長說“想讓娃多學點英語,以后能看懂外面的書”;蹲在操場邊記孩子們的愿望:“想要天文課”“想知道柑橘怎么種才能更甜”“希望老師多留幾天”。
“支教不是單向給予,要先懂土地的需求。”她的調研本上,細節密密麻麻:留守兒童盼每周一次“交流分享會”,家長希望開設“學習輔導課”,老人念叨“教娃說好普通話,出去不怯場”。這些需求讓她堅定:要做“有用”的事。
這份“共情”,正是校友支教最珍貴的價值。比起外來的志愿者,梅妮君更懂這片土地的肌理——她知道哪條小路放學后最熱鬧,清楚孩子們說的“小秘密”里藏著怎樣的渴望,也明白鄉親們口中“讀書有用”的樸素期待。這種“在地性”讓支教行動更精準,也讓鄉村教育的“毛細血管”被真正觸達。
“上周教孩子們用村里的舊紙箱做收納盒,他們跟著我學給課本分類、給文具貼標簽,有個孩子舉著自己整理的抽屜說‘原來找作業本不用翻半天了’。”梅妮君笑著說,這種把“家里的雜物”變成“課堂的教具”的教學,正是讓知識扎根生活的過程——收納課不僅教他們整理物品,更教他們規劃生活的邏輯,這種“腳下的日常”與“成長的條理”的銜接,恰是破解鄉村教育“懸浮化”的鑰匙。

一束光點亮另一束光:鄉村教育的“接力賽”
梅妮君的故事,是“秭夢為歸”支教隊的縮影。這支隊伍已連續3年扎根平睦河小學,每年20余名青年志愿者帶來活力:00后隊員教孩子們用小提琴拉奏家鄉韻律,理工科的志愿者搭建“簡易實驗室”,讓“水瓶火箭”升入天空,美術老師帶著學生在墻上畫“平睦河的四季”。三年來,他們累計開設1800余課時特色課,覆蓋550余名學生,不少孩子在作業里寫下“想考梅老師讀過的大學”。
“秭夢為歸”支教隊副隊長趙文浩說,是梅妮君帶他們走村入戶時的耐心感染了自己:“她教我們‘和老人說話要湊近些’‘問孩子夢想時蹲下來’,這些細節讓支教有了溫度。”如今,隊里80%的課程設計都融入平睦河元素,孩子們的普通話流利了,眼神里的怯懦少了,追著老師問“城里的大學是不是有很大的圖書館”的次數多了。
作為支教隊中的“歸來者”,梅妮君的“在地性”更顯珍貴。她熟悉鄉土的肌理,能精準捕捉孩子們的需求,這種與土地相連的共情力,也感染著隊里的每一位成員。大家跟著她走山坡、訪農戶,把課堂搬到柑橘地、溪邊石階,讓支教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成為情感的共鳴。
平睦河的風,吹過新舊交織的校園。當梅妮君站在曾經的泥土操場(如今已是塑膠跑道)上,看著孩子們奔跑打鬧,忽然明白:這場“接力”從來不是單向輸出——孩子們的笑聲,也照亮了志愿者的青春。

這正是鄉村教育振興的溫暖注腳:國家政策為硬件“筑基”,青年力量用創新“鑄魂”;土地滋養了走出大山的人,歸來者又用知識反哺土地。當越來越多青年帶著熱忱扎根,鄉村不僅能留住孩子的身影,更能留住他們眼里的星光。這,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鄉村大地的生動注腳,也是“活力中國”在教育領域的鮮活答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