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鷹潭隊主場迎戰南昌隊。江南都市報記者許南平 攝
九江球迷加油助威。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梁振堂 攝
撫州隊主場比賽看臺座無虛席。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任為 攝
江西首趟贛超球迷專列。江西日報全媒體記者梁振堂 攝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全媒體記者胡武龍、石德璐報道:這個夏天,江西足球火了!當2025年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級聯賽(以下簡稱“贛超”)的哨聲在贛鄱大地一次次響起,這場始于綠茵場的狂歡,早已超越了競技本身。從萬人看臺的吶喊到文旅消費的沸騰,從草根球員的逆襲到城市精神的彰顯,贛超用精準的三記“好球”,踢開了省級聯賽的破圈密碼,更踢出了全民健身時代的江西活力。
第一記球:踢熱全民參與的“草根球”
“以前覺得看球是‘奢侈事’,現在花幾塊錢就能為城市吶喊,值!”九江球迷老李攥著球票的激動,道出了贛超第一記“好球”的精髓——以“低門檻”喚醒全民熱情,讓足球從專業賽場走入“煙火人間”。
這腳球的“落點”,精準踩在了群眾的心坎上。各地1元到9.9元的賽事門票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全民參與的大門。開賽之初,有的地方賽事組織方還在擔心“座位坐不滿”,甚至要去社區“搖人送票”。未曾想,南昌揭幕戰門票10秒搶光,外地人打飛的來看球,連江蘇球迷都連夜跨省助威;贛州主場3.5萬張門票兩度秒光,36249人的現場助威,創下江西足球單場觀賽人數新紀錄。四輪賽事下來,29.4萬觀眾涌入球場,場均1.47萬人的熱度,比不少中超場次更熱烈。線上同樣火爆,短視頻平臺累計播放量突破數億次。
更動人的是綠茵場上的“草根星光”。513名注冊參賽選手均為業余球員,平均年齡23歲,六成為在校學生,其余則是教師、廚師、的哥、鐵路工人、私企老板、國企員工等。比賽前,他們可能在顛勺、送外賣、開出租;穿上球衣,他們就是為城市而戰的勇士。新余隊蔡子陽打進第一粒進球、南昌隊夏威夷梅開二度、贛州隊盧欣的頭槌絕殺……他們不是梅西、C羅,卻是觀眾眼中“最真實的榜樣”。
贛超何以點燃如此蓬勃的熱情?江西具有良好的群眾足球基礎,群眾足球賽事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全省1600余所中小學開設足球課程、2萬余名注冊青少年球員、日趨成熟的地市級青訓聯賽……這些扎實的“塔基”,早為贛超出圈埋下伏筆。
第二記球:踢活文旅融合的“經濟球”
“一張9.9元的球票,能免費游龍虎山,入住酒店還可以打6折!”鷹潭球迷的驚喜,揭開了贛超第二記“好球”的奧秘:以賽事為紐帶,讓體育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增量,實現了從單一的“門票經濟”向多元“場景消費”的躍升,上演“體育+”的融合“帽子戲法”。
這腳球的“戰術”充滿巧思。全省11個賽區聯動百余個景區推出“贛超福利”:在贛州,一張球票能解鎖40家國有A級景區的入場券;在上饒,客場球迷憑球票可在三清山、靈山等眾多景點享受優惠;在景德鎮,球迷可在每個景區享受一次門票優惠,每項陶藝體驗享受一次優惠,演出門票也有優惠,同時還能享受酒店住宿優惠……從單一觀賽到“看球+旅游+消費”的多元場景,賽事正重構大眾的參與邏輯。
“進球”數據同樣亮眼:僅第二輪比賽期間,南昌、贛州等主賽區周邊餐飲營收同比翻番,酒店預訂量激增220%,體育中心周邊餐館翻臺率達到平時的3倍。吉安泰和縣的主場賽事,4000張門票半天售罄,賽場外的“泰和烏雞”展銷攤前排起長隊,開賽首日銷售額就破300萬元。賽事期間,全縣酒店入住率超80%,景區游客量同比增65%,42%是為球而來的外地人。更具創意的是“體育+ 民生”的延伸:新余將“崗位直通車”開進賽場,鷹潭推出“夜市招聘+ 賽事直播”,讓“看球”與“找工作”巧妙聯動。
“高鐵+ 賽事”的創新組合,讓熱度再升級。8月2日,載著1100余名九江球迷的G9813次復興號列車從九江廬山站駛出,這是江西開出的首趟贛超球迷專列。這趟“公交化”運行的復興號,僅需一個半小時便直達鷹潭。從專項票務、快速安檢到便捷接駁,鐵路部門為贛超量身定制服務鏈,讓足球熱情沿著鐵軌擴散。
體育消費的“井噴”更印證了趨勢。新余體育用品店老板郭先生笑著算賬:“贛超帶旺了生意,這些天來買球衣、球鞋、護膝等用品的顧客明顯多了。”而各地在比賽日打造“第二現場”,讓90分鐘球賽變成整晚狂歡:大屏觀賽、美食市集、潮玩互動,把球迷的觀賽熱情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消費力。南昌賽場外“‘贛’好市集市”人聲鼎沸,賽事熱度延續至深夜排檔,形成“看球賽、吃美食、買文創”的消費新場景。
贛超的實踐證明:當全民健身激活大眾參與熱情,體育就能成為撬動消費升級、賦能城市發展的“新引擎”。
第三記球:踢響江西自信的“精神球”
“走自己的贛超特色路,不簡單模仿、不盲目照搬!只要老百姓踢得高興、看得開心就行。”江西省體育局局長李小平一席話,道出了江西辦贛超的初心。足球是圓的,但它滾動的軌跡里,藏著江西人獨有的精神密碼。贛超的第三記“好球”已然踢出——以足球為筆,在全民健身的畫卷上,寫下江西自信的鮮活注腳。
這自信,藏在“從善如流”的細節里。首輪賽后,有球迷建議“球衣背后的姓名要用漢字而非拼音”,組委會連夜協調供應商,1100多套球衣3天內全部煥新。從優化直播鏡頭到調整燈光,再到補種球場天然草皮,贛超用一個個調整,讓球迷們感受到“被尊重的快樂”。這種對群眾聲音的重視,正是全民健身“以人民為中心”的生動實踐。
這自信,寫在“以球會友”的浪漫里。“贛贛”與“萍萍”互訴衷腸,“撫兄”與“春哥”相見恨晚,“吉吉”與“余余”惺惺相惜……這份“展信佳”的獨特表達,正是江西文化自信的細膩詮釋。信中既展示了對對手的贊賞,也不忘推介家鄉風物,贛南臍橙、蓮花血鴨、泰和烏雞……這不僅是“官方玩梗”,更向世人展現了江西人特有的氣度——贏要贏得坦蕩,輸要輸得痛快,場上是針鋒相對的對手,場下是肝膽相照的兄弟。
這自信,更顯現在“超越勝負”的格局里。贛超賽場上,體育精神的真諦被反復詮釋。揭幕戰中,南昌隊球員抽筋倒地時,景德鎮隊員沖過去幫他拉伸,小小舉動暖人心田;九江球迷賽后俯身撿垃圾,宜春球迷默默清理看臺……這些充滿善意的細微舉動,被鏡頭捕捉、網絡傳播,如潮好評。贛超不只是一場競技,更成為傳遞團結、友愛、奉獻精神與文明風尚的公共平臺,讓賽場內外涌動著令人動容的城市溫度。
從善如流的包容、以球會友的浪漫、超越勝負的格局,體育不僅是強身健體的方式,更是凝聚人心、塑造精神的載體。
贛超三記“好球”,踢的是全民參與的熱度,是文旅融合的深度,更是文化自信的厚度。當省級聯賽扎根群眾土壤、對接城市需求、融入文化血脈,便能從地方賽事躍升為全民文化IP。
足球還在滾動,屬于江西的下一記“好球”,值得期待。
作者:胡武龍、石德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