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李夢琪 劉沐炎)暮色中的瀏河灣小區,一隊身著紅馬甲的身影穿梭在樓宇間。43 歲的柱子(化名)手持巡查記錄本,仔細檢查著 167 號樓的消防設施:“應急燈正常,通道無雜物。”誰能想到,這位如今社區安全治理的“精英力量”,兩年前還是需要重點關注的精神障礙患者。這一蛻變,正是沿河社區 “沿河平安e站”項目的生動縮影。面對特殊群體治理難題,社區黨委以“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聯動機制為支點,創新推出“沿河平安e站”項目,組建“安全家園”志愿者救援隊。
專業社工率先行動,聯合荊門市心理協會心理咨詢師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對柱子的精神狀態、身體狀況、生活需求進行全面評估,最終確定了以用藥管理、居家安全保障、社交能力提升為核心的服務方案。通過“三位一體”支持網絡——1 名社工負責日常跟進和專業指導,1 名黨員志愿者定期上門陪伴、傾聽需求,1 名鄰里志愿者在生活上給予關注和反饋,幫助其重建社會連接。此外,社工和志愿者為柱子爭取到了包含個人防護用品、急救藥品在內的應急物資包,讓他在家中就能應對突發狀況。不僅如此,社工和志愿者鏈接荊門市益動社工、壹基金、東寶供電中心等資源方在柱子家里進行整理老舊電線,安裝節能燈泡等方面的安全改造,從硬件上減少居家安全隱患。
從“精準幫扶”到“能力重構”,社區創新推出“安全家園”志愿者救援隊。并動員地震局專家、紅十字會培訓師和藍天應急救援隊骨干等專業力量為志愿者們賦能,通過理論教學夯實知識基礎,情景模擬強化應變能力,實戰演練提升處置水平。在專業賦能下,受助者與其他社工、志愿者一起,建立“社區—網格—微網格”三級響應機制。這一模式已惠及12名特殊群體成員,形成“居民自查 + 志愿巡查 + 專業協查”的立體化防護網絡。如今,柱子累計參與安全巡查56次、服務超150小時,三次獲評“積分之星”,從受助者成長為持證應急救援員。
通過“專業力量 + 志愿網絡 + 制度創新”的協同發力,沿河社區實現三大轉變:特殊群體從“風險點”變為“治理者”,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社區從“被動應對”變為“主動防控”。“沿河平安 e 站”不僅是安全防護網,更是社會治理的試驗田,沿河社區用“專業溫度”與“制度創新”,書寫著老舊社區治理的“東寶答卷”。下一步,社區將推動“平安e站” 模式向周邊社區輻射,讓更多居民共享共治成果,讓基層治理煥發無窮活力,讓每個角落都成為安心之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