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是與井岡山、延安、西柏坡齊名的革命圣地。8月16日,“紅星照耀中國·光耀太行”宣傳活動參訪團一行參觀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和魯迅藝術學校下北漳舊址,“觸摸”八路軍的紅色歷史。
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
記錄小院里運籌帷幄的往事
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位于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城東35公里處的丘陵山區。1939年10月11日,八路軍總部遷到了這里,1940年6月27日,從這里又遷往磚壁村,在這八個半月的時間里,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領導和指揮了華北敵后的抗日游擊戰爭以及根據地的創建。1961年3月4日,這里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正式對外開放。
王家峪舊址內復原了左權、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武鄉工作、生活的舊居,講解員向參觀者講述他們在這個院落運籌帷幄的往事。
1939年10月至1940年7月,左權副參謀長兼前總參謀長在此輔助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指揮華北抗戰。在軍事理論、戰略戰術、參謀工作、后勤工作、軍隊建設和發展敵后軍事工業等方面,左權同志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講解員介紹,左權將軍的女兒左太北出生在土河坪的野戰衛生部,三天后來到這里,在這里過了滿月,當時坐滿月的條件非常艱苦,朱德總司令的夫人康克清同志拿不出一件像樣的東西送給太北,于是,就把朱德做壽辰時,參謀處一科黨支部送給他的寫著“模范黨員”四個字黨旗,剪了一角給太北做了一個小被子。小太北百天后,百團大戰前夕,左權同志夫人劉志蘭便帶著女兒回到了延安,從此,他們母女和左權天各一方。
1942年5月25日,為了掩護總部機關安全轉移,左權將軍率領總部警衛連突圍,在遼縣的十字嶺壯烈殉國,年僅37歲。
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里還原了朱德在1939年10月至1940年5月的寢室兼辦公室。當年,朱德在這里先后接待了印度援華醫療隊的柯棣華、戰地婦女兒童考察團的陳波兒、抗戰建國教學團的李公樸,以及許多友軍將領、民主人士、士紳名流,領導了華北敵后生產自救和新文化運動,指揮廣大軍民粉碎了日、偽、頑的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先后創建和發展了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山東等抗日根據地。
1939年10月至1940年7月,彭德懷在武鄉的八路軍總部組織總部直屬機關人員進行生產自救,開展敵后新文化運動;指揮反頑戰役,擊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鞏固了晉東南抗日根據地;醞釀和部署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政策”,進一步鼓舞了敵后軍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
讓八路軍精神千秋萬代
山西長治,居太行之巔,是太行精神的誕生地,也是八路軍的搖籃。抗戰歲月,八路軍總部長期駐扎在太行山區,指揮八路軍馳騁華北抗日戰場,前仆后繼,浴血奮戰。
八路軍是如何凝聚起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磅礴力量,鑄就了太行精神?“紅星照耀中國·光耀太行”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參訪團走進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在講解員的介紹下,了解八路軍抗戰史。
位于武鄉縣的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唯一一座全面研究與宣傳八路軍8年抗戰光輝歷程的大型專題紀念館,紀念館于1988年9月開館,總占地面積14.8萬平方米,主要由八路軍抗戰史陳列館、八路軍將領館、窯洞戰模擬景觀等參觀景點組成,是一處集收藏、展示、研究、宣傳、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綜合性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展館通過歷史圖片、實物、景觀、油畫、雕塑、場景復原等多種展示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八路軍抗戰的歷史。
自開館以來,八路軍太行紀念館每年都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魯迅藝術學校下北漳舊址
紅色文化藝術創意基地
武鄉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戰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司令部長期駐扎。與此同時,文化、新聞、后勤、軍工等部門也相繼進駐。魯迅藝術學校下北漳舊址是“三會一校”革命舊址,位于距武鄉縣城東20公里處的濁漳河畔,現存52間院落,也是主要的紅色文化藝術創意基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軍民奮起反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日本軍國主義加緊軍事侵略的同時,政治上拉攏,經濟上掠奪,文化上欺騙、誘惑。面對嚴峻形勢,黨中央勉勵文藝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文藝武器進行對敵斗爭,要求“筆桿子必須趕得上槍桿子”。
毛主席在1938年延安魯藝指出:“你們要走出魯藝的小觀園要走向前方的大觀園”,“小觀園”指的就是延安魯藝,“大觀園”指毛主席鼓勵文藝戰士深入到人民群眾的工作和斗爭中去。1938年底,延安魯藝的部分文藝工作者離開延安,東渡黃河,輾轉呂梁、太岳山區,歷盡艱難來到了太行山,來到了武鄉縣下北漳村。
當時的下北漳村,外表看似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里面卻藏龍臥虎。抗日文化戰線的大本營,包括晉東南魯迅藝術學校、晉東南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國總會、中蘇文化協會晉東南分會等重要文化團體。在敵后艱苦的條件下,魯藝的藝術家們拿起刻刀,以藝術的方式創作《背糧》《彭德懷副總司令在關家垴指揮戰斗》《狼牙山五壯士》等木刻作品,這些作品在各個根據地廣為流傳,極大地鼓舞了八路軍抗戰的熱情,也極大地調動了根據地群眾的擁軍參戰熱情。
2021年8月,魯迅藝術學校下北漳舊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展示魯藝師生和其他抗戰文化團體在此進行的文化抗戰運動,以及抗戰期間創作的兼具革命精神與文學藝術價值的各類文化作品。修葺一新的魯藝舊址高高矗立,曾經破損的磚瓦得到修繕,各種珍貴的實物和史料以文字、圖片、木刻版畫、數字化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來,靜靜地向參觀者述說著魯藝師生以及其他抗戰文化團體在此進行文化抗戰的崢嶸過往。
(津云新聞記者 勞韻霏 發自山西武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