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付雷蕾 李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近日,華中農業大學赴洛陽黨員專項暑期實踐團走進河南省洛陽市花城美陶非遺工坊,開啟了一場以唐三彩非遺傳承為主題的沉浸式“大思政課”。
釉色淬煉:非遺技藝的實踐體驗
實踐團深入工坊,近距離觀摩學習唐三彩壁畫制作全流程。在描稿區,顏老師向學子們揭示非遺傳承的現實挑戰,“慢就是快。一筆誤差,整幅失色。”這項需連續靜坐六小時的基礎工序,正是快節奏時代對青年定力的考驗。在立線區,格格老師手腕懸空演示“力透指尖”的絕技:“呼吸勻則線條穩,力道偏則釉色潰。毫厘掌控,皆是歲月沉淀。”成員石添宇在親身體驗立線時,釉線屢次暈染后感慨:“千年前的匠人匠心,就蘊藏在這每一次屏息凝神的力道之中。”

實踐團成員觀摩格格老師為素胚立線(通訊員 付雷蕾 供圖)
匠心對話:守正創新的傳承答卷
在非遺傳承人成永勝老師的工作室,一場深度訪談揭開了非遺的活化之路。“讓唐三彩從博物館走進生活,才是真正的活態傳承。” 成永勝老師輕撫著新創作的牡丹花茶盤介紹,工坊正積極探索跨界融合:聯合漢服、蠟染等非遺打造聯名文創,將唐三彩壁畫元素嵌入游戲場景建模,推動非遺多領域傳播。他強調:“非遺不是標本,而是流動的文明基因。只有當年輕人親手制作并勇于創新,千年技藝才能煥發青春光彩。”這為實踐團成員理解“守正創新”的深刻內涵提供了鮮活案例。


實踐團成員馮曉曉、石添宇對成永勝先生進行訪談(通訊員 熊浩哲 供圖)
探究教學:釉火中的青春答卷
在馬克思主義學院李麗老師的帶領下,實踐團圍繞“非遺保護和傳承的創新路徑”展開探討。“以唐三彩壁畫為例,非遺保護有哪些意義與特點?”面對李老師的提問,付雷蕾同學聚焦價值認知:“洛陽唐三彩不僅是唐代工藝的巔峰之作,更是絲路文明交融的見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非遺要‘見人見物見生活’,保護非遺就是守護我們的文化基因。”而針對市場推廣難題,張岑同學提出方案:“推動‘非遺+科技’融合,運用短視頻、直播、紀錄片等新媒體擴大影響;借力影視作品的大眾傳播力和明星效應,提升非遺文化吸引力。”

李麗老師帶領實踐團成員討論關于“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創新路徑”的問題(通訊員 馮曉曉 供圖)
知行合一:青春筆觸下的非遺新韻
帶著對非遺傳承的思考,實踐團成員積極投身創新實踐,勇擔“讓非遺活起來”的使命: 將《洛神賦》名句融入紋樣,運用唐三彩釉料拓印工藝,設計出兼具傳統韻味與現代審美的牡丹主題帆布包;在社區活動中,以亞克力板為“畫布”,用層疊暈染技法再現《簪花仕女圖》風采;在漆扇、剪紙工作坊,引導孩子們在扇面暈染唐三彩青綠山水、描摹傳統團花紋樣,將非遺的種子播撒進童心。實踐證明,青春的創造力如同流動的釉料,能在傳承的窯火中淬煉出連接古今的文明新光。

實踐團成員付雷蕾指導小朋友進行壓花制作(通訊員 柯心妍 供圖)
當青年學子在描稿中磨礪心性、于立線失敗中領悟匠藝時,非遺傳承的挑戰已轉化為磨礪品格、激發創新的成長契機。這不僅是技藝的學習,更是“文明其精神,匠心其體魄”的生動實踐。此次活動深刻印證了“非遺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彰顯了“大思政課”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的強大育人效能。通過將非遺技藝轉化為思政“活教材”,青年學子實現了從文化接受者到價值傳播者的轉變,在守正創新的實踐中,奮力書寫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春答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