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的黃崖洞,松濤與峽谷共鳴,山風攜歷史低語。8月17日,記者隨“紅星照耀中國·光耀太行”采訪團踏入這片被尊為“人民軍工搖籃”的土地。這里不僅誕生了人民軍隊第一支制式步槍,更在1941年冬的黃崖洞保衛戰中,以八晝夜鏖戰、八次擊退日軍沖鋒的壯舉,創造了敵我傷亡6:1的奇跡,用血肉之軀鑄就“以少勝多”的軍事傳奇。
黃崖洞革命紀念地
天險化鐵壁
“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這首誕生于抗日烽火中的《游擊隊之歌》,道盡了八路軍早期武器匱乏的艱辛。1937年,當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山西時,全軍竟無完整的武器裝備。平型關戰斗殲滅日寇上千,八路軍以600余名將士傷亡的代價,僅繳獲不到百支完整步槍,背后是何等悲壯!戰斗班常僅3-5條槍,戰士多以大刀、長矛甚至木棍為武器,冷熱兵器混用頑強抗戰,因此有了“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的豪邁。
要造槍!要造炮!八路軍要有自己的兵工廠!
轉折發生在1939年春。在左權將軍主持下,八路軍將兵工廠選址于山西黎城黃崖洞。
30公里長的懸崖峭壁
紅崖夾持碧水的峽谷勝景,體會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
兵工廠建成以后,黃崖洞就成了兵工廠的軍用物資倉庫
黃崖洞是一個天然巖洞,洞高25米、寬18米、深72米。這里北倚海拔2000米的大板山,30公里長的懸崖峭壁如巨龍盤踞,天然屏障與人工工事結合,構筑起“以地制敵“的立體防線。陡峭崖壁阻敵裝甲車推進,巖縫中的狙擊點更令日軍在狹窄峽谷中寸步難行。這座被日軍視為“眼中釘“的兵工基地,當時是華北敵后最大的武器生產中心。
山峽十九轉,奇峰當面立
山溝造鐵軍
1939年冬,在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持下,12棟建筑拔地而起,一座頗具規模的兵工廠誕生太行山深處。
黃崖洞兵工廠舊址
還原制作武器場景
當時,八路軍使用的各式步槍普遍射程長、槍筒重、刺刀短,很笨重,并不適合游擊戰需求。為此,劉貴福等土洋專家組成的設計團隊以“無名式”馬步槍為基礎,吸收“三八式”“漢陽造”等步槍優點,提出新設計方案。經4個多月手工研制、初試及中試,1940年7月,八路軍自行設計制造的新式步槍研制成功。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新槍定名為“八一式”(馬)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
黃崖洞下的“人民軍工搖籃”
該槍專為游擊戰設計,輕便靈活,8月起批量生產,月產達400支,為實現“自己制造一萬支”目標奠定基礎。
黃崖洞兵工廠舊址
血肉筑長城
黃崖洞兵工廠是八路軍在華北敵后抗日根據地最大的兵工基地,生產的武器大大提高了八路軍的作戰火力,對日本侵略者形成極大的威脅,因此就成了日軍掃蕩的重點目標。
黃崖洞掩體狙擊點
1941年11月11日,黃崖洞保衛戰打響,日軍憑借強大的火力,以山炮、迫擊炮,輕、重機槍向八路軍陣地猛烈射擊。在左權將軍指揮下,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以1000人兵力,依托地形頑強抵御日軍5000余人及“鋼鐵大隊”的輪番進攻。鏖戰八晝夜,取得了敵我傷亡6:1的輝煌戰績,開創了“中日戰況上敵我傷亡對比空前未有之紀錄”,被中央軍委譽為“最成功的模范戰斗”,八路軍總部授予特務團“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的光榮稱號。英雄戰旗,由此誕生!
歲月流轉,硝煙已散。在黃崖洞烈士陵園,44位八路軍烈士長眠于此。黃崖洞殉國烈士紀念碑昂首屹立,提醒后人銘記那段用血肉之軀鑄就鋼鐵長城的崢嶸歲月。
有游客感慨:“來到黃崖洞,方知太行山勢之雄壯;游完黃崖洞,方知中國革命之艱辛”。
黃崖洞不僅是一處自然奇觀,更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縮影,現存百余處紀念設施被譽為“沒有圍墻的抗戰博物館”。經過幾代太行人的努力,如今的黃崖洞森林覆蓋率已超85%,昔日戰火洗禮的峽谷重新披上綠裝,續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時代答卷。
作者田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