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畢勝)
故事該從哪里講起呢?
在湖北經濟學院大學生活動中心的走廊里,兩架手工“大飛機”靜靜地佇立在那里,PVC管搭建的“風動力仿生獸”正隨著穿堂風輕輕擺動,鐵絲與電池組裝的“機械爬蟲”在桌面上劃出細碎的聲響。這里是被稱為“未來制造廠”的教育試驗場,一個由兩位分別來自鐘祥和十堰的鄉村老師蒲鵬杰和薛斐共同守護的創意港灣,二十一年來,它像一顆倔強的種子,從支教生的美工社團破土而出,生長成融合藝術與科技的教育森林。




從畫筆到齒輪,一場跨越二十一年的教育接力
2004年7月,灼灼驕陽之下,三百多名學子,相應政府號召,齊聚武漢,開啟了到鄉村學校任教,赴山鄉僻地播種的崗前培訓活動。那時它還只是個簡陋的美工社團,支教生們握著畫筆,在白色的畫布上涂抹夢想,為校園情景劇制作道具,用最樸素的方式播撒美的種子。沒人能想到,這個最初只為裝點培訓活動的小團體,會在二十年后進化成擁有飛機制造、風動力、機械三大工坊的“未來制造廠”。
十年之后的2014年夏天,一位油畫專業的年輕人在新教師培訓中嶄露頭角。他一上午就完成了支部十多張宣傳畫,而后又穿梭在各支部間交流改稿。次年夏天,這個曾參與江西省博物館布展的年輕人,正式接過美工社團的接力棒,將博物館的專業布展經驗帶入崗培的課堂,更帶著鄉村的孩子們走出教室,在綠化帶里、樹林間寫生,“摸得著樹皮的觀察,要比電腦上的圖片真實百倍”當年的那位“年輕人”蒲鵬杰老師如是說。
而這份教育接力的故事,在四年后的2018年夏天,迎來了一個更富想象力的轉折。一位身形微胖、透著可愛的年輕人加入了團隊,為這個以畫筆為媒的集體,悄然注入了科技的基因。當時薛斐老師還是一名剛剛畢業的崗培參訓學員,在制作湖北農村學校沙盤時,悄悄為模型裝上了燈帶。那些閃爍的光點讓靜態的沙盤“活”了起來,也讓負責手工坊的蒲鵬杰老師眼前一亮。次年,這位擅長電路與編程的計算機老師被推薦為輔導員,他帶來的不僅是科學技術,更有一種篤定的信念“農村孩子也要能玩轉高科技”。
十塊錢的創新,用平凡材料搭建夢想天梯
“看,這PVC管一米只要一、兩塊錢,時鐘里拆下來的5號電池,加上玩具車馬達,就能做出會動的機械爬蟲。”在機械工坊里,薛老師拿起鐵絲彎折著,“有的鄉鎮學校沒有3D打印機,但總有竹子、鐵絲和電池。”這些成本不足十元的裝置,裹上彩紙后與商店里的玩具別無二致,卻藏著最珍貴的教育密碼——教育并非昂貴資源的堆砌,而是源自內心的熱愛與堅持。在這里,每一塊木頭、每一根鐵絲、每一滴膠水,都被賦予了教育的意義,它們見證著大家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致的創造過程。這種創新,不需要昂貴的器材,不需要豪華的場地,只需要教育者的一顆熱忱之心和無限想象。
風動力工坊的角落里,堆放著一些“失敗品”:關節卡住的“風力毛毛蟲”、繩索纏繞的仿生獸骨架。來自通山縣的新教師余逸君在日記里記錄著這些不完美的瞬間:“蒲老師說卡住的關節就像人彎不下腰,怎么能爬呢,我們才恍然大悟。”這里的輔導員老師們從不直接給出答案,只是在學員困惑時像字典般提供解答:“怎么彎管子、如何打結,創意設計都得你們自己來。”這種“字典式指導”的背后,是對教育規律的深刻理解,教育的意義不僅在于傳授知識,更在于激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就像手工飛機的進化軌跡:從最初只能推動的模型,到裝上三輪車底座的可移動版本,再到如今嘗試飛行的進階款。每一步嘗試,都是學員從失敗中汲取營養的寶貴機會。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失敗品”,實則承載著大家成長的足跡,記錄著他們從生疏到熟練的蛻變過程。



就像省教育廳的趙耿老師來工坊里給大家鼓勁時說的“偶爾失敗了也不要緊,這一個失敗我們就把它留下來,作為一個失敗的證明,明年做一個類似的就不要再失敗了。”這場教育接力的意義也許遠不止于此:在這里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對鄉村教育的堅守與傳承,他們用實際行動證明,教育者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夢想的點燃者。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鄉村的孩子們搭建起一座通往未來的夢想天梯。這座天梯,雖然由平凡的材料搭建,卻承載著孩子們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和希望。
帶著火種回鄉野,讓教育星火照亮鄉村角落
在十堰市竹溪縣實驗中學里,3D打印課上的“拿破侖大炮”改變了一個男孩的軌跡。這個曾排名年級400多名的學生,因設計的大炮模型被選中打印成實物而重燃學習斗志。他與老師約定:考進前200名就能獲得專屬模型。雖然后來他沒達到約定名次,但還是考上了縣里理想的高中,薛斐老師還是讓班主任轉交了當初約定的那個模型。“I am so lucky, because I can meet a teacher who believed me and encouraged me.”男孩在手寫的英文信里寫道,字里行間滿滿的都是被理解的溫暖。


這樣的教育微光,同樣閃耀在鐘祥市南湖學校的校園里,蒲鵬杰老師的美術課成了留守兒童的心靈港灣。一位曾因家庭變故變得偏激的女孩,在蒲鵬杰老師的關心和引導下,她開始接觸畫筆,嘗試著與大自然為伴,逐漸找到了內心的平靜與慰藉。中考失利后,她堅持在職校學習美術,每個假期都回到小學時的母校畫室練習。今年夏天,這個孩子以美術生身份考上了大學,用畫筆改寫了人生軌跡。

這一個個被教育火種點亮的生命故事,正是“未來制造廠”的30名老師們對本次崗培活動的期許所在“希望本次培訓的1800多名新教師學員聚時是一把火,散時是漫天星辰。愿大家成為那1800多個火苗,點燃所在鄉村學校孩子們的好奇之心、創新之心;鼓舞更多的鄉村孩子們敢于幻想、敢于實踐,走進科技、走向世界。”
2025年荊楚新教師崗前培訓的活動結束了,在大學生活動中心的暮色里,手工飛機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那些設計圖紙上簽名漸漸模糊,但教育的星火正在蔓延:在某個鄉鎮學校的操場上,孩子們正在用竹子和舊電池,拼裝屬于自己的“未來號”。這架承載著夢想的飛行器,終將沖破地域的限制,載著鄉村孩子的目光,飛向更廣闊的世界,那是教育最美的模樣,也是師者匠心最動人的注腳。
在未來的日子里,愿更多的教育者能夠像這些“未來制造廠”的老師一樣,用平凡的材料搭建起更多通往夢想的橋梁,讓教育的星火在祖國鄉村的大地上燎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