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畢勝 圖/程曦)當夏末的蟬鳴遇見初秋的桂香,湖北經濟學院的校園里正上演著一場教育者的集體綻放。2025年荊楚新教師崗前培訓中,1890名鄉村新教師和150名經驗豐富的輔導員用行動詮釋著“躬耕教壇 強國有我”的誓言。那些深夜未熄的燈火、笨拙卻堅定的嘗試、跨越障礙的擊掌,共同編織成教育原野上最動人的星河。
教育者的燈火,照亮教育的長夜
恩施施州小學的段純老師至今記得那個深夜十一點的場景:活動中心的燈光穿透黑暗,吳艷鋒老師與輔導員們圍坐議事的身影在窗上搖曳,低啞的討論聲伴著蚊蟲嗡鳴,在寂靜中執拗地燃燒。“那盞燈像暗夜中孤明的啟明星,”段純在培訓日志中寫道,“當我們沉浸在充實豐盈的學習時光里,是否曾留意到,這份井然有序的背后,是他們以沉甸甸的責任與滾燙的熱忱,將講臺細細擦拭。”
這樣的堅守在培訓中處處可見:從教33年的楊榮老師看見特級教師梁艷玲像小學生般專注刺繡,男教師汪錦飛笨拙地學習穿針引線;嬌小的女學員在“機械制造坊”搬起巨碩的老虎鉗,烈日下女教師扛著大旗攀登頂樓。“翻轉、跨界,在崗培中一點兒不稀奇,”楊榮感慨道,“只管勇敢去試,隨時都在創造奇跡。”
破繭者的舞臺,讓每個人都成為主角
“人人是自己的主角,舞臺是人人的舞臺”——這條紅色橫幅下,樊亞男老師見證了十米水墨長卷的誕生。數十位教師在《水墨》表演中共同鋪展畫作,當千里江山圖在舞臺中央緩緩展開時,執筆的手、起舞的裙裾、含淚的笑眼,都成為這幅流動畫卷的一部分。“原來口號不是空話,”這位入職僅一年的音樂教師說,“當我們用粉筆代替畫筆,講臺就成了最遼闊的藝術展廳。”
在遠山合唱團,專業與非專業的界限被歌聲消融。“我們從未用‘專業’劃分彼此,”第二次參加崗培的陳姝老師說,“當三十多把不同音色的嗓音在大學生活動中心的報告廳里匯成洪流,當最羞澀的老師也敢在合唱時張開雙臂,我忽然懂了,這里的舞臺從不需要完美的演唱者,只需要愿意為熱愛發聲的普通人——就像鄉村課堂里,每個孩子都該有唱出自己心聲的權利。”
當海心老師的陶笛聲響起,整個會場陷入寂靜。這個堅持用盲文記錄“3x時光打卡計劃”的女孩,在張龍老師的陪伴下不僅學會了演奏,更成為了一名陶笛老師。“海心老師加油!”吳文君老師與她擊掌時,聽見這個看不見光明的孩子笑著回應:“謝謝老師,我們一起心向光明。”
傳承者的誓言,讓每顆種子都開花
“教育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是細水長流的浸潤。”任明杰老師這位把田埂當作教案的鄉村教師,教會了學員們“鄉村的小動物是天然的教具,田埂上的散心是生動的教案”。恩施芭蕉侗族鄉的譚玲老師則在金海心老師的故事中讀懂了教育的真諦:“要用心‘看見’每個孩子的光,用愛與堅持創造奇跡”。
培訓落幕時,魯亞雯老師在日記本上寫下:“第一天我說只想回家,現在卻舍不得這群可愛的人。”這位曾每天哭著要回家的年輕教師,在禮儀社的泡面與汗水中找到了教師的意義“原來教師并非是一個職業,它可以影響一個孩子,又或者說很多很多孩子的一生”。而優師計劃畢業生馬琴則褪去忐忑:“當我接過那盞深夜未熄的燈火,便懂得薪火相傳從來不是一句空話。”
堅守者的答案,點亮與傳承的真諦
教育是什么?黃逸飛老師在星辰學校綜合晚課上給出了答案:教育如一場盛大的畢業典禮,是點亮心靈的火炬,是喚醒潛能的晨鐘;教育是二十余載薪火相傳的接力,是責任的默默承載,是愛心的溫暖傳遞。“我們汲取崗培的力量,肩負教育的使命,在鄉村校園、長江之濱、華夏大地,培育未來的建設者。”十年青春、百年夢想,我們不僅點亮個人理想,更攜手照亮中國的未來。在這里,教育的真諦愈發清晰:它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價值的塑造與能力的淬煉。舞臺之上,繁星閃耀,江海奔流,正如一位趙老師所說的那樣“來的時候不想來,走的時候不想走”。
離別的那天,全體學員齊喊的“躬耕教壇 強國有我”響徹云霄。這聲音里有吳艷鋒老師被壓彎卻不折的脊梁,有金海心老師陶笛中流淌的星光,有百米畫卷上暈染的墨香,更有無數教育者用生命點亮的燈火。當九月的風掠過荊楚大地,這些帶著夏末余溫的火種,終將在鄉村的課堂上燎原成炬。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