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何婧 通訊員 王戀虹)武漢以系統性思維構建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通過全域布局保護站點、創新服務模式、加強標準化建設,形成了覆蓋創新全鏈條、適配產業特色的保護生態,為全國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經驗。
全域布局保護站 構建立體化服務網絡
武漢自2019年起推進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建設,目前已建成61家市級保護站,實現 “965”重點產業集群全覆蓋。這些站點星羅棋布于“光芯屏端網”、大健康、量子科技等核心產業地帶,形成橫向覆蓋支柱產業、縱向扎根基層園區的服務格局。以武漢市知識產權保護(武昌區斗轉科技園)工作站為例,其聚焦北斗與低空經濟,2024年為企業新增知識產權138件,培育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光谷作為創新高地,已建成12家專業化保護站,從2020年首個醫療器械園工作站,到今年新增的湖北省綠色技術交易中心、華中師范大學科技園、光谷創新企業協會等站點,精準匹配產業升級節奏。其中,武漢市知識產權保護(光谷生物城醫療器械園)工作站深耕專利導航,2024年助力企業獲授權專利350件,推動蘭丁醫學、微新坦醫療等企業斬獲高價值專利大獎。
創新模式 “融站入所” 實現基層治理突破
武漢“融站入所”模式,全國首創性將知識產權工作站嵌入市場監管所,入選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先行試點改革事項。硚口區漢正市場監管所依托該模式,在漢正街3萬余家商戶中實現知識產權保護“關口前移”,2024年解決糾紛30余起,挽回損失30萬元,立案案件30天內結案的高效服務,讓商戶維權高效實現。
這種模式打破部門壁壘,實現多方協同高效保護知識產權。洪山區和平工作站聯合法庭、街道等推出“定制化保護指南”,幫助企業避免近50萬元損失;陽邏開發區工作站聚焦漁具產業,組織政企研座談會破解設計抄襲難題,讓企業“敢投入研發”;2024年,通過該機制累計解決糾紛超30起,彰顯基層治理的實踐價值。
全鏈賦能 打造保護到轉化的生態閉環
武漢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不局限于維權,更構建“創造-保護-轉化”全鏈條服務體系。在創造端,武漢市知識產權保護(東湖高新區智權)工作站2024年為800余家企業提供“申請-維權”全流程服務;在轉化端,武漢市知識產權保護(東湖高新區軟件新城產業園)工作站引入鴻蒙生態創新中心,推動安天信息等企業獲89件發明專利,實現“技術保護-產業集聚”良性循環。
金融賦能形成突出亮點:武漢市知識產權保護(武昌區斗轉科技園)工作站推動企業以3項專利質押獲1200萬元融資。知識產權保護與金融資本的深度融合,讓“沉睡的專利”變成“流動的資本”,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標準引領 規范化建設確保服務質效
2025年1月,武漢市地方標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建站及管理規范》正式實施,從申請條件、認定流程到日常管理構建全生命周期框架。標準明確辦公場地不小于15平方米、配備2名專職人員等硬件要求,細化5類核心服務內容與流程。
動態管理機制是標準的創新點,通過“綜合評價+動態調整”,將工作站分為四檔,存在明顯問題且限期內未完成整改,或者長期未能發揮職能作用者撤銷資格。這種“能進能出”的機制,確保61家市級工作站持續保持活力,服務效能顯著提升。
產業適配 差異化服務驅動能級躍升
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深植產業基因,提供“一地一策”服務。武漢市知識產權保護(江漢區紅T時尚街區)工作站助力180家服裝企業完善知識產權體系,成為時裝周核心載體;武漢市知識產權保護(硚口區D+M工業設計小鎮)工作站組織培訓覆蓋600人次,推動校企共建“聯合實驗室”;武漢市基層知識產權保護(江岸區多牛世界)工作站以“五站合一”模式,為文創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培育出17家高新技術企業。
針對量子科技、數字經濟等未來產業,武漢提前布局:武漢市知識產權保護(武漢量子技術研究院)工作站助力構建量子芯片專利壁壘;武漢市知識產權保護(青山區數谷)工作站強化數據知識產權保護。這種前瞻布局,讓知識產權保護始終與產業升級同步,為武漢搶占新賽道提供“硬核支撐”。
從全域網絡到標準體系,從基層創新到產業賦能,武漢以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為支點,撬動了創新生態的系統性升級。這些扎根基層實踐的探索,將持續釋放創新動能,為知識產權強國建設貢獻“武漢方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