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玉蘭人家的養老社區,記者再次見到游本昌。時隔一年,游老坐上了輪椅,雖然腿腳不如之前方便,聽力也略有下降,但是老人精神矍鑠,思路清晰。
2025年6月30日,正值七一前夕,游本昌通過連線與中國國家話劇院主會場的另外7名預備黨員一同宣誓,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
記者 王寧:在您準備入黨誓詞之前的那一個月,您心里得懷著什么樣的情感,真的準備了一個月?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不止,我說少了。
記者 王寧:為什么要準備這么久?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因為誓詞的內容讓我覺得,真是字字珠璣,過去我們在中央戲劇學院上課時候,老師說戰國時期叫君子重然諾,一言九鼎,不然怎么會士為知己者死呢?所以說出來的話就是然諾,這個誓詞就更不得了了。所以在我心中的分量自然而然的就是很重,何況你在發誓,你在宣誓,必須要記在我的腦子里頭,這是我應該做到的誓詞,對黨的誓詞。
記者 王寧:所以說這是您新的開始了。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燈塔,一座新的燈塔樹立起來了,照亮著我未來的生活道路。這就叫歸宿。
記者 王寧:如果您曾經飾演的濟公,看到您戴上黨徽,他會說點什么。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這是必然的,這是在一個向上向善的路上,是在向未來的路上,未來是什么,就是以自己所能做到的,所能想到的,最理想的標準,未來就應該越來越美好,越來越幸福。
游本昌以年逾九旬高齡入黨的經歷,恰如他演繹小人物的一生,凝聚了,“一輩子準備著”的信念。1956年,游本昌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后進入中央實驗話劇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國家話劇院工作。他在話劇《大雷雨》中飾演一位無名無姓無臺詞的農奴,這段經歷看似平凡,卻是游本昌藝術生涯中“以小見大”的起點。
為了這個角色,游本昌查閱了19本書,設計了瘸腿,氣喘等角色特征,通過細節展現極端壓迫烙印在農奴身心之中的恐懼與卑微。
從無名小角色起步,游本昌用肢體語言傳遞微光,為一句臺詞揣摩市井語氣,把生活細節融進角色。20世紀80年代,游本昌開啟了啞劇創作,鮮為人知的是,新中國首場啞劇演出就是由他開創。40多年前,那場演出的節目單,紙面雖已泛黃,卻藏著他在啞劇舞臺拓荒的熱忱和匠心。一年前的采訪中,游本昌專門給我們帶來了這份節目單。
1984年的除夕夜,游本昌帶著他的啞劇《淋浴》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
記者 王寧:那個時候您五十多歲,好多人都說這多累,啞劇也不掙錢,也沒多少人看,別干了。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這個形式是我最喜歡的,而且我覺得我能表達,因為我心中的東西是很充實的,這表達出來是很自然、舒服的,我覺得這個就是內心世界的展示。而且它不光是遠距離,近距離近到你光看我的眼睛,就能感覺到瞳孔里是什么。
記者 王寧:還會回想起那個時候創作的興奮,創作的快樂嗎?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這才是一個演員他能夠享受到的,一種獨特的喜悅感、快樂感,一種真實、歡喜、快樂。
啞劇《淋浴》讓人們記住了這個不需要臺詞,只需要表情動作就能夠把大家逗樂的游本昌。1985年,他迎來了演藝生涯中最重要的角色,電視劇《濟公》中的濟公一角。他將啞劇元素加入到濟公的表演中,也用自己的理解豐富了這個角色。
記者 王寧:您知道您入黨的新聞被大家看到的時候,好多人開始考古,把您過去飾演濟公的那些片段又都拿出來做成小視頻,我看了看,有一個動作被轉發特別多,就是拿著蒲扇吹口氣,那笸籮里就有銅板,您自己加的戲,買了饅頭把錢給人放下,您說小惡也是惡,為什么?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恰恰就是創新,因為有了人民的立場,所以才有了標準,這個是加在濟公身上的灰塵,應該把它撣掉,這是糟粕的東西,所以當時我就說它本身是個傳說,是美麗的傳說,我們也可以編,這個編是按照我們的標準編,教育下一代,傳承下去,這完全不是篡改,是豐富,是發展,是更完美,是更正確,更有聲有色,更神妙。
記者 王寧:那個時候您去新加坡演出,住在一個比較豪華的酒店,導游還問您,有錢人的感覺好吧。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這不是正確的感覺,我說你看這個主人,這個大財主跟我站在他自己的樓下,來來往往的新加坡觀眾都跟我打招呼,讓我簽名,要跟我合影,我說這個時候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價值的體現呢,而且我這個是用金錢能買到的嗎?
出演《濟公》之后,各類商業廣告邀約隨之而來,但游本昌依然堅持著自己的標準和準則。
童年經歷,激發的樸素情感讓人難以忘懷。1933年,游本昌出生在江蘇泰州的一個普通家庭,戰亂與流離的陰影是他成長背景的一部分,1949年5月27日,上海迎來解放,16歲的游本昌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這份因時代變革而生的觸動,成為游本昌始終如一的情感底色。在職業道路上無論是演農奴時與苦難者的共情,創作啞劇時用沉默傳遞力量,還是后來塑造濟公時以“瘋癲”外殼包裹濟世情懷,他始終堅信文藝的力量在于溫暖人心,啟迪向善。
以文藝化導人心,是游本昌從藝的準則。作為話劇演員,他一直渴望能夠出演一部浸潤人心的話劇作品。2009年,76歲的游本昌在參與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的會議時,看到了現場一位劇作家編寫的一部關于弘一大師李叔同的話劇劇本。他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個劇本。
記者 王寧:您當時在挑到弘一法師劇本的時候,您感覺到了什么美好?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弘一法師這個道路,李叔同的道路是很獨特的,他參加了辛亥革命,但是后來革命失敗了,當時彷徨找不到新的方向,他最后就出家了,所以五四運動是1919年,他是1918年出家,沒趕上。
記者 王寧:但是他愛國的熱忱,因為是這個角色讓我們特別深地感覺到了天下為公的這個“公”字。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對,一定要有公心。
為了購買《弘一法師》劇本的版權,游本昌賣掉了自己的一套房子,劇本初成后,游本昌的女兒游思涵主動接過修改任務,經八次精心打磨后,話劇《弘一大師:最后之勝利》的劇本才定稿。這部作品,聚焦了弘一大師李叔同圓寂前五年投身抗日救國的歷程,將必勝信念與愛國情懷融入到每一段故事中。
記者 王寧:您演弘一法師的時候,前三場演完就沒錢了,你一直沒有任何的投資,到2018年才有人愿意拿出來錢,繼續做這個戲,當時您沒覺得自己的心血白費了嗎?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沒有。
記者 王寧:得不到大家回應的時候難過嗎?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所以后來就又做了,最后是勝利。
記者 王寧:這個過程也延續了很久。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這就是他對抗戰的態度,最后之勝利,他沒有看到,但是他有這個信心,所以這一點也是可貴的,最后之勝利是一種信念,我們就強調了這個理想。
記者 王寧:演夠一百場了。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一百二十多場。
記者 王寧:您還記得最后謝幕時候的樣子,在最后一場的謝幕。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沒有最后一場,人生就是這樣,不斷延續的,都是一個節點,不是一個結束。
2010年,話劇《弘一大師:最后之勝利》在杭州首演。隨后的8年里,年過八十的游本昌帶領劇團的演員輾轉全國進行公益演出,演出的地點多選在學校、社區、基層單位和偏遠的小城鎮。從第一次看到劇本開始,將近10年的付出,這一趟不賺錢的演出之路,他走得格外堅定。與此同時,游本昌和女兒游思涵發起了一個名叫“種子計劃”的公益項目,他們從全國招募熱愛表演的年輕人,經過一年免費的專業培訓,他們會組成教師團走進基層,播撒夢想的種子。
讓更多人接受戲劇教育,感受藝術之美,是游老發起“種子計劃”的目的。這些年來,由“種子計劃”的學員們組成的教師團,已經走進全國10個縣域的50多所鄉村小學,觸及師生達到了3萬多人。2024年初,電視劇《繁花》中的爺叔讓游本昌再度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和話劇舞臺上一氣呵成的表演不同,《繁花》的電影化表演手法,需要將每個動作拆成多個鏡頭進行多次拍攝,這就要求演員表演這個動作時要前后一致,否則就會出現不接戲的情況。在之前的采訪中,游老描述了他遭遇的挑戰。
記者 王寧:這叫接戲,您在現場怎么辦?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狼狽了呀,我記不住,算了,不拍了,回去。第二天我把賓館又布置成類似場景,他們把我拍下來讓我看,我不但要記住我的表演,還要記住我的動作,我的行動。
《繁花》中,爺叔和阿寶的師生情誼為上海灘的商戰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游本昌在劇中將角色的通透與厚重演繹得入木三分,讓觀眾在品味劇情之余,再次感受到老藝術家的表演功力。
記者 王寧:當時您演爺叔的時候,您投射了什么樣的自己在這個角色上?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我要賦予他一種精神,永不停息,不斷學習,不斷進取,向前,樂觀向前。
記者 王寧:可是創作的過程很折磨人。他們說從開始接到戲,到最終完成所有的拍攝,是不是持續了三年?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不止,88歲一直演到91歲。
記者 王寧:快四年了。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而且還不斷修改配音,還在配音還在修改,我都參加了,然后又配普通話版,普通話版也是我配的,導演認為別人不行,缺乏那種神韻,所以我還是干了。
片場拍攝時,游本昌堅持提前到場候場,哪怕只是坐在角落默戲,也始終保持角色的狀態;面對鏡頭,無論是一個輕捻煙頭的手勢,還是眼神里一閃而過的滄桑,都經過數十次推敲,力求精準傳遞人物的心境。
記者 王寧:將近四年的時間,他們說在片場里很多時候沒您的戲,您也坐在那兒,拿一個蘋果箱坐在那兒,為什么?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我要感受,而且我要隨時隨地給別人提供方便,對我來說也是個學習。
記者 王寧:您要給別人提供什么方便?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因為我好多戲副導演坐在對面,副導演還是個女的。
記者 王寧:給他們搭戲。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記者 王寧:可是您累,您就累自己。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這是享受。
記者 王寧:為什么享受?為什么這么美???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我不想留任何遺憾,正好這點跟王家衛導演就完全合適了,完全一致,我就覺得真是幸運。
記者 王寧:所以您說這人生是一座山爬完了接著爬一座。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哪有頂點,沒有頂點,到了頂點,前面還有一座山,那是下一座山。
2024年,游本昌獲得了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這一獎項是對他從藝70余年堅守藝術初心,塑造經典角色和推動文化傳播的高度認可。今年,游本昌開始在養老社區安享晚年,恰逢暑期來臨,孫女游盈綺便成了這里的常客。游盈綺現在主修音樂,前不久還在戲劇學院進修表演,午后的房間里,她給爺爺說起了繞口令。
一年前,游本昌遞交了21頁的入當申請書。如今,佩戴在他胸前的黨員徽章,映射了他一生對信仰的堅守,盡管暮年已至,信念的力量卻不因年齡而衰竭。
記者 王寧:今天我看見您覺得特別親切,唯一不同就是戴了黨員徽章,戴上黨員徽章之后,您自己覺得有什么不一樣嗎?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既不一樣,又是一樣,是我還是我,但是是新的我,是作為一個中共黨員的我,責任感。
記者 王寧:您說這是一個新的開始。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對,新的開始,主要是為了照亮未來,創造未來,走向未來。
記者 王寧:您還想做點什么?您生命當中的熱情還想給予什么?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不是我想做什么,它每天必然會有要做的就會來,這是必然的,就是擁抱明天,迎接明天,迎接未來。
記者 王寧:帶著這種狀態,去看您曾經最喜歡的那句話,以文藝化導人心。
國家一級演員 游本昌:都要適應時代,適應未來,適應新的生活,適應新的觀眾,一定要這樣,不然就不行,不然就保守了,不可以的,一定是創新的,向未來,面向未來,迎接未來。
制片人丨劉斌 沈公孚 記者丨王寧 策劃丨王寧 張宏飛 編導丨沈公孚 攝像丨王忠仁 王揚 楊帆 劉洪波 高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