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李文亮、盧異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大冶市靈鄉鎮談橋村的鄂皖湘贛指揮部舊址內,大冶市人大代表、舊址管理員明朋正小心翼翼地為展陳的抗戰文物拂去塵埃。“80 年過去了,這些老物件承載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抗戰記憶,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守護好、傳承好。” 話語間,充滿了他對歷史的敬重和傳承紅色精神的使命感。

創新宣講、征集文物,讓沉睡的抗戰記憶 “活” 起來
坐落于大冶市靈鄉鎮談橋老街的新四軍鄂皖湘贛指揮部舊址,青磚黛瓦間留存著烽火歲月的印記。
1942年8月,鄂皖湘贛指揮部在這里正式成立。依托這一指揮中樞,新四軍五師十四旅打響了著名的“談傅劉”(談家橋、傅家山、劉仁八)戰役,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這是黃石地區淪陷后,第一次較大規模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斗。自此,談家橋成為鄂南抗日斗爭的領導和指揮核心,被永久載入新四軍軍史。2002年11月,該舊址被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42 年,身受重傷的新四軍戰士孫貴安,在生命最后一刻仍用盡力氣向黨旗行了最后一個軍禮……”在舊址展廳內,這樣感人至深的抗戰故事,明朋已向參觀者講述了無數遍。為打破時空限制,讓歷史不再“遙遠”,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作用,明朋創新推出“明館長的移動課堂”。他以志愿宣講員的身份,挎著裝滿史料的帆布包走出展廳,走進田間地頭、鄉村學校,貼近群眾身邊,通過實物展示與展板解說相結合的方式,讓更多人能近距離觸摸歷史、感悟精神。
自1999年起,明朋便踏上了革命文物征集之路,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如今,舊址旁的革命文物和抗戰文物收藏館內,已有歷史革命文獻資料、飛機坦克模型等各類藏品數萬件。
“每一件藏品背后,都對應著一個不容篡改的歷史故事。”明朋指著展柜內的展品介紹,“但更重要的是要讓年輕人知道,面對日軍暴行,大冶人民從未屈服——從保安鎮民間武裝自發阻擊日軍,到礦工游擊隊在銅綠山礦區靈活作戰,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見證著不屈的抗爭。”

傾聽民聲、建言獻策,將紅色傳承與民生發展緊相連
“作為人大代表,我們不僅要講好紅色故事,更要傾聽群眾心聲,將紅色教育落到實處。”這是明朋一直堅守的履職理念。在大冶市人大常委會深化“聚力支點建設?五進五問”代表行動期間,明朋積極響應,將舊址紀念館作為聯系群眾的特殊平臺,通過“居民接待日”“懇談會”等形式,廣泛收集群眾對紅色教育的需求與建議。
為了加強老區革命遺址保護與開發,近年來,明朋在大冶市人代會上接連提出“關于構建鄂皖湘贛紅色文化旅游體系的建議”“關于加強談橋革命老區建設和發展的建議”“關于激活文創短板,叫響紅色品牌的建議”等多項建議,不僅讓斑駁的紅色印記得到悉心修繕,更好地將紅色資源與區域發展相銜接。
當前,談橋村依托紅色資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該村正在從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文旅融合帶動農民增收、村莊建設打造品牌形象三個方面發力,全力打造“黃石抗日紅色旅游第一村”。談橋村的村民感慨道:“明朋把我們的心聲反映上去,真正做到了為民辦實事。”

依托制度、扎根一線,以人大代表之責守好紅色根脈
明朋的實踐背后,是大冶市人大常委會對紅色文化傳承工作的長期深耕。
在人大監督推動下,大冶市紅色文化保護工作逐步邁入規范化軌道,取得了顯著成效。從每年“7?13”防空警報試鳴的制度化安排,到《湖北省革命文物保護條例》的貫徹落實,再到“星空夜談”微宣講進社區、學黨史“紅色快遞”進校園,紅色基因已經融入城市血脈。
為筑牢人大代表履職平臺,大冶市人大常委會按照“十有”“四統一”標準,對35個代表之家、90個代表聯絡站進行提檔升級,通過完善平臺建設、夯實基層基礎,為像明朋這樣扎根一線的代表搭建起“紅色驛站”,讓他們紅色傳承工作有了更堅實的依托。
“80 年過去了,硝煙早已散盡,但歷史不能忘記。”在今年九三閱兵前夕,明朋站在新四軍鄂皖湘贛指揮部舊址內,輕撫修復一新的指揮部作戰地圖,他說道:“作為人大代表,我要繼續把群眾的期盼化為行動,讓這片紅色陣地永遠鮮活,讓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精神力量永遠傳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