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公布,為我國城市發展描繪了清晰藍圖。當城市發展的重心從“鋪攤子”轉向“繡花針”,社區便從幕后走向前臺,成為衡量城市高質量發展成色的重要標尺。從社區治理的“小切口”,方能洞見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的大目標——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
社區是城市功能的“集成終端”。人們在社區居住、養老、育兒、休閑,公共服務是否優質均衡,生活是否便捷舒適,直接決定了城市是否宜居宜業。從“好房子”建設到完整社區打造,從普惠托育到適老化改造,這些政策目標的實現,最終都依賴于社區層面的精準對接與高效組織。一個能及時響應居民訴求、整合嵌入式服務設施、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的社區,才是真正有溫度的城市空間。
社區是城市安全的“神經末梢”。城市再宏大,安全底線必須筑牢在每棟樓宇、每個家庭、每根管線。《意見》強調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加快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這些頂層設計需要社區來“守門把關”。社區若能有效組織日常巡查、隱患上報、應急響應、群防群治,便能在“家門口”守穩民生底線與安全屏障,讓居民住得放心、安心、舒心。
社區是城市文化的“活態載體”。美麗城市的建設,始于社區的垃圾分類、綠化養護與環境整治;文明城市的塑造,源于鄰里互助、家風傳承與文化浸潤。社區通過開展環保志愿行動、設立文化長廊、舉辦鄰里節等方式,將“合心合力建家園”的理念深植居民心中,使社區精神從抽象的文化符號轉化為居民的自覺行動,讓崇德向善的文明風尚在潛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社區是城市智慧治理的“試驗田”。智慧城市并非僅靠高新技術堆砌,更在于治理手段的創新與供給服務的精準。通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和“一網統管”,社區可以實現數據共享、智能預警、高效派單,讓“接訴即辦”升級為“未訴先辦”。同時,鼓勵社區孵化小微創新項目,如共享空間運營、社區養老新模式等,亦能激發基層創新活力,為城市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治大國若烹小鮮”。城市高質量發展始于社區,唯有從社區這個“小切口”持續發力,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讓創新之城有活力、宜居之城有溫度、美麗之城有底色、韌性之城有保障、文明之城有底蘊、智慧之城有效率。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戴陽(武漢經開區)
責編:王舒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