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氏父子按照現存資料1∶1復刻唐代名琴“彩鳳鳴岐”。

古琴授課現場。

廠房里的木材堆積成山。

古琴斫制工具。

吳銘在彈奏古琴。

吳友全在打磨木坯。

甘萬霞彈奏古琴。
湖北日報見習記者 唐雪舟
“其有得之弦外者,與山相映發,而巍巍影現;與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變也,虛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閣流春。其無盡藏,不可思議,則音與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明末清初的古琴名家徐上瀛所著《溪山琴況》里,對古琴之美如是說。
在許多人眼中,古琴是一種頗為神秘的中國傳統樂器。古琴與古箏有什么區別?流傳上千年的古琴文物真的還能演奏嗎?古琴是怎樣制成的,為什么古人需要花費數年甚至十年才能做好一把古琴?懷著這樣的疑問,暑熱正盛的8月,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位于武漢市江漢區的溪山琴堂,聽琴堂創始人吳友全講述一家人斫琴、彈琴、教琴的故事。吳友全于2019年入選江漢區古琴傳統斫制技藝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其子吳銘負責琴堂對外的教學工作,父子二人致力于研究和宣傳古琴文化,齊心協力使琴堂從無到有。
一個斫琴師的誕生:商人、匠人、琴人
斫制一把好的古琴,首先從選材開始。為了了解古法斫琴的全過程,記者來到了位于武漢市金海工業園內的斫琴廠房。打開廠房的大門,成堆成堆的木材映入眼簾,其中有一些特殊的、被蟲蛀過的木材格外引人注目。
吳氏父子介紹,這種經過蟲蛀、布滿蟲洞的木材不適合做建筑材料,卻恰恰是制作古琴的上佳之選:“這些蟲洞形成的孔狀結構會讓琴體中有更多的反射空間,能更好地滿足古琴的發聲條件,形成更豐富的音色,有些懂行的琴友會專門到我們這兒挑這種蟲眼特別多的木頭來做琴。”除此之外,木材的年份也是衡量標準之一,年份越老的木料油脂和水分越少,木質結構也越穩定,不易開裂。
吳友全早年一直從事古琴的木材生意,對古琴樂器了解不多。2001年,他偶然得知一些拆房剩下的老木料可以用來制作古琴,由于他對很多鄉村的環境和建筑熟悉,就開始搜尋采集老木料供應給需要的人,以此謀生。制作古琴所需的桐木大多長在深山中,為此他專門跑到云貴川一帶,搜集當地民居吊腳樓拆卸后的木材。時日一久,他對古琴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樂器產生了興趣,自己也囤積了數量可觀的優質琴材,在全國斫琴圈打出了名氣。
2010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計劃修復一批古琴文物,需要尋找合適年份的木材,多方打聽后尋到吳友全這里,吳友全因此有機會到北京向古琴專家孫慶堂先生學習斫琴的手藝,近距離接觸珍貴的古琴文物。這次學習經歷促使他對古琴斫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不斷摸索和嘗試,走上這條傳承非遺之路。
古法斫琴是一項耗時漫長且需要耐得住性子的手藝,吳銘笑稱:“它其實就是一個木工活兒加上一個漆工活兒。”不同于工廠里的流水線生產,吳友全是純手工斫琴,按這種古法制成一張琴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古琴琴身分為面板和底板,兩塊木板中間需刨空以便形成發聲的空腔,再用生漆將其黏合,涂抹灰胎,層層上漆,每上一層漆都要放置數月陰干,如此反復,最終制成琴身。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所用的材料全都是天然手工制作,例如黏合用的生漆就是吳友全從恩施毛壩鎮的人頭山親自采割而來。吳友全告訴記者,漆藝里有句行話叫“百里千刀一斤漆”,由于漆樹分布不均,彼此間隔較遠,需要漫山遍野去尋找漆樹,有時候走一百里路才可能采到一斤漆,而做一張琴得用三至四斤的漆。為了尋找漆源,他與當地漆農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漆農也愿意長期給他供應優質的生漆。
對吳友全來說,學習斫琴這項非遺技藝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一次次試錯。2012年到2016年期間,吳友全背著古琴反復坐火車去北京,每完成一步就要向孫慶堂先生請教,不斷改進和摸索,其間燒了十幾架琴,最終才制出一把自己較為滿意的古琴。他感慨地說:“斫琴是很辛苦很枯燥的,沒有熱愛是堅持不下來的。”在初學階段,由于不斷接觸生漆,他反復出現過敏反應,皮膚上出現大片紅腫和水皰,直至產生抗體才結束過敏反應。
由于生漆需要特定的濕度進行干燥,所以在濕度很高的夏天,尤其是梅雨季,吳友全就需要一直趕工、返工,給古琴上漆。吳銘表示:“做這個工作是純體力活兒,三百六十五天無休。”
從硬件到軟件:父子間的薪火相承
吳友全不僅會斫琴,也會彈琴,而他的妻子甘萬霞也是古琴愛好者,年輕時曾拜師學琴。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吳銘耳濡目染,自幼便在父母的指導下接觸古琴。然而,幼年時期的他卻并不理解父母對古琴的熱愛,反而有些叛逆,不太愿意學琴。直到高中時他才突然“開竅”,愿意沉下心來鉆研古琴的門道,父母當即為他延請名師,而他也不負期待,展現出了很高的天賦。聊到這段往事時,甘萬霞笑著調侃道:“兜兜轉轉還是干回了我們家的老本行,接了這個擔子,覺醒了我們家傳承文化的基因。”
位于漢口火車站附近的溪山琴堂,是吳家的工作室,平日里主要用來會客和教學。“溪山”二字取自明末清初的古琴名家徐上瀛所著《溪山琴況》,這是一部論述古琴演奏美學標準的理論著作。吳銘解釋:“琴堂以此命名,其實是一種勉勵,希望我們能夠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審美旨趣是什么樣的。”
吳銘介紹,溪山琴堂最開始只是一個古琴興趣社,會定期舉辦雅集,邀請相熟的琴友聚在一起彈琴品茗,探討古琴的門道,直到前年才著手開辦工作室,進行系統的教學授課。在琴堂參觀時,吳銘向記者科普了一些基礎的古琴知識,他年紀輕輕,但一開口便能把古琴上下三千年的歷史說得頭頭是道。他興致勃勃地拿出幾本珍藏的古琴琴譜向記者展示,介紹了現存最古老的古琴曲譜《碣石調·幽蘭》。面對乍看如天書一般的古琴減字譜,吳銘卻如數家珍。他還自己總結了一套系統的授課理論,盡量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講得通俗易懂,讓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都能聽懂。
把古琴向公眾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古琴文化,這是吳友全一家三口一直以來的心愿。從2024年起,溪山琴堂和社區組織、文化宮等單位合作舉辦了數期古琴公益普及課,免費為學員進行教學,科普古琴的歷史文化,教授演奏古琴曲。吳銘說:“今年9月將在東西湖區文化宮舉辦第二期古琴公益課,歡迎大家來參與,感受古琴文化的魅力。”古琴,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愛好,而是深刻融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內求的精神指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