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此次新華社攝影記者們拍攝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的圖片引起網友們熱烈反響。大家都很好奇,新華社播發的這些“神圖”都是怎樣拍攝出來的。最終,我們請來了此次這些“神圖”創作者團隊的“架構師”,請他深度揭秘“神圖”誕生的全過程。
這場報道,新華社在前方投入了150名攝影記者,部署在90多個攝影點位上。前期我們通過實地勘察,結合衛星地圖和三維仿真地形系統,對每個點位的拍攝效果做了精確推演。
在紀念活動現場區域,新華社規劃了60多個攝影點位,分布在天安門城樓、廣場、長安街沿線等位置,這其中包括很多特殊的點位,比如在長安街沿線停放了三臺消防云梯車,用于實現高空拍攝;在長安街中線地面安裝遙控相機,用于拍攝裝甲車從鏡頭上駛過的沖擊力視角;在戰斗機上安裝自動拍攝的運動相機,從飛行員的視角記錄空中受閱梯隊。
新華社記者張鋮、劉續在消防云梯車上拍攝。新華社記者 賴向東 攝
這是戰旗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張鋮 攝
這是空中梯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新華社記者王曄在軍樂團點位拍攝。
新華社記者饒愛民在金水橋西橋窩高臺拍攝。
新華社記者曹燦(左一)、徐子鑒(右二)在新聞先導車上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明 攝
新華社記者許暢在長安街路中拍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方隊。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放置貼地遙控設備后撤離。新華社記者 陳誠 攝
這是地面突擊方隊接受檢閱。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新華社記者雒圓將兩臺運動相機安裝固定在海上無人方陣的一艘無人艇尾部。
這是海上無人作戰方隊在行進中。新華社記者 雒圓 攝
之所以要規劃這么多個點位,就是要對紀念活動做全流程無死角的覆蓋拍攝,確保不漏掉任何有價值的瞬間。真正做到,大家想要看什么,我們就有什么;大家沒想到能看到的角度,我們也有!
新華社記者馬寧在人民大會堂樓頂拍攝。 新華社記者 楊子春 攝
新華社記者黃宗治(左一)、潘昱龍(右三)、楊磊(右一)在東華表鐵架上拍攝。 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新華社記者張領、郭昱、孫非(左至右)在人民大會堂東北側消防云梯車上拍攝。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這是殲擊機梯隊。新華社記者 白雪騏 攝
這是殲擊機梯隊從北京城區上空飛過。新華社記者 白雪騏 攝
在活動區域以外,我們還在北京城市側,規劃了20多個點位,包括建筑物高點、地標性場所以及公園、體育場、車站、胡同等地方。目的是除了要記錄好紀念活動本身,還要用照片講好北京這座城市和這場盛大活動的關系,講好老百姓今天的生活和80年前那場偉大勝利的關系。
新華社記者那宇奇在國貿三期82層云頂平臺南側拍攝。新華社記者 胡星宇 攝
9月3日拍攝的北京晨光。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這是教練機梯隊接受檢閱。 新華社記者 王婧嬙 攝
這是空中護旗梯隊。新華社記者 那宇奇 攝
這是教練機梯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呂帥 攝
這是艦載機梯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張笑宇 攝
這是市民在拍攝空中梯隊。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這次新華社在后方投入了100多名圖片編輯,前后方200多人的大兵團作戰,就像運轉一條龐大的工業生產線。要想生產線運轉流暢,就需要編入一套科學程序。我們按照“照片即拍即傳+前置挑片編輯+新媒體端口優先呈現+傳統圖片線路稿件審簽”的流程,在新華社新聞大廈里搭建起后方發稿中心,同時在天安門城樓上,搭建了時政圖片編輯席。
部分挑片編輯、新媒體編輯與技術人員合影。新華社記者 盧燁 攝
圖片線路編輯在工作。
前方記者拍攝到照片后,只需點擊相機上的傳送鍵,照片就會通過已接入相機的網絡,幾秒鐘內傳輸到編輯部“挑片編輯”電腦里。一名挑片編輯要負責處理多個點位回傳的照片,對海量照片完成篩選后,結合照片的新聞價值、美學價值,用軟件對照片做編輯處理。之后照片就會進入到新媒體產品編輯手里,完成文案包裝、整合加工后,第一時間呈現在大家的手機屏幕上。照片也會同步到傳統圖片稿件編輯的電腦中,完成編審流程后,提供給其他媒體用戶使用。
這是禮炮在天安門廣場鳴響。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這是國旗護衛隊在行進中。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這是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升國旗儀式。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這是空中護旗梯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這是觀眾拍攝空中護旗梯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這是空中護旗梯隊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新華社記者 夏一方 攝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方隊。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這是儀仗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這是地面突擊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這是海軍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這是空軍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這是武警部隊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李明 攝
這是戰旗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王建華 攝
這是群眾拍攝戰旗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是核導彈第一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這是核導彈第二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這是核導彈第二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這是陸上無人作戰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這是空中無人作戰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任鵬飛 攝
這是加受油機梯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夏一方 攝
這是空中梯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分布于90多個攝影點位的150名記者,傳回了1萬7千多張照片。這些照片再經過編輯的精挑細選,用心編輯,最終播發出2500多張照片。這就是新華社“有圖必應”,“寵粉”的底氣。
這是紀念大會開始前,受閱部隊在整理著裝。新華社記者 雒圓 攝
這是紀念大會開始前,受閱部隊在準備。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這是紀念大會開始前,受閱部隊在準備。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這是紀念大會開始前,受閱部隊在準備。新華社記者 唐如峰 攝
這是核導彈第二方隊接受檢閱。 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這是合唱團成員揮舞旗幟。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我們經過三次彩排演練和多次復盤,對攝影點位的規劃已經精確到了公分級別。攝影記者對于在什么時段,該用什么鏡頭焦段、搭配什么曝光參數,已經形成肌肉記憶了。圖片編輯對于照片的加工處理,尤其是照片的風格調性,已經形成了標準化的輸出。這種標準化的風格調性,就是大氣方正、就是東方美學。
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這是兩棲突擊方隊接受檢閱。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這是核導彈第二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這是民兵方隊接受檢閱。 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這是地面突擊方隊接受檢閱。 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這次報道,很多點位的記者,拍下了引發全網共鳴的經典作品,比如敬禮老兵與受閱部隊同框的照片,和平鴿與國徽同框的照片,天壇與戰斗機同框的照片。這些都是記者通過他的鏡頭語言,來表達思想,來傳遞價值。這些照片的經典性和思想性,正是新華社國家攝影隊的氣質。
這是抗戰老戰士在天安門城樓上敬禮。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這是紀念大會現場放飛鴿子。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
這是在北京天壇公園拍攝的教練機梯隊。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這是天安門廣場放飛氣球和鴿子。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這是紀念大會現場放飛氣球和鴿子。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
為國家畫像,為時代寫真。在這場歷史性的紀念活動中,我們所記錄下的每一個瞬間,都將成為見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注腳。而這,正是我們必出神圖的決心。
記者:李尕
視頻編導:盧燁、楊植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