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楊泗港都市T臺,青年們在潮玩籃球場上運動鍛煉。
武漢沙湖公園,老人們手持彩帶龍在荷塘間舞蹈。
武漢遠洋鯨奇兒童友好公園,孩子們在愉快地玩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成熔興 楊文漪
通訊員 孫姝 樂霞
8月31日,大雨初霽。東湖高新區豹澥湖公園,6歲的陳子軒從爬網上躍下,和爸爸一起興奮地跑向直升機體驗區。
豹澥湖公園是武漢最新建成的公園,也是這座超大城市第1115座公園。
“相約春天賞櫻花”,已成為百萬海內外游客每年必赴的武漢文旅盛宴。而對1300多萬武漢市民而言,30天的櫻花季只是他們美麗生活中的一頁。
進入新時代,武漢經濟總量攀升,人口持續涌入,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卻實現了逆增長:2011年不到9.5平方米,2024年已超過15平方米。
盈盈水韻和葳蕤草木,勾勒出“百湖之市”最詩意的生態底色。
移步可及、風格各異的千余個公園,共同繪就出一幅城水相依、人城相融的生活畫卷。
3000畝湖面“失”而復得
背后是從人水爭地
到人湖共生的發展之變
8月31日晚9點,完成8公里夜跑的李冬辰將隨手拍的夜景發到沙湖攝友群里。
“群里聚集了近200名沙湖邊的攝影愛好者,每月上傳照片上千張,朝霞晚暉、航拍特寫、人物風光,應有盡有。”
20年前,李冬辰就在沙湖之畔的湖北大學讀書,親身見證了沙湖的變遷。
武漢坐擁兩江百湖,但自近代以來,向水域要空間一直貫穿整個城市化進程。
1907年,粵漢鐵路穿沙湖而過,將其一分為二。新中國成立后,城市變化翻天覆地,沙湖水面卻不斷縮減。進入新世紀,商業、住宅持續涌入,沙湖何去何從面臨重大抉擇。
明洪武年間,沙湖面積近萬畝。在1999年批復的武漢城市總體規劃中,沙湖的控制面積僅有1600畝,意味著未來可能還有大量水面被填。
轉機發生在2002年,《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實施。作為全國首部湖泊保護地方性法規,它把湖泊的定位從可開發土地,變為需嚴格保護的自然資源。
2010年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批復時,沙湖的控制面積恢復到4600畝。
進入新時代,湖泊已不僅是城市寶貴的“生態之眼”,更成為市民百姓的幸福之源。
2014年,《武漢市湖泊公園建設實施方案》施行后,沙湖公園啟動建設。清淤治污、實施綠化,被“鎖”在住宅小區院墻里的湖岸重新打通。
如今,李冬辰把沙湖公園當成了他商業拍攝的“天然影棚”——古樸建筑、自然湖景、絢爛春花、別致花園與時尚漢街交織成畫。
武漢市現有湖泊166個,中心城區已建成70余座湖泊公園,遠郊大型湖泊也設有郊野公園或自然保護區。東湖、后官湖、金銀湖先后建起環湖綠道數百公里,既守護一城清波,又讓市民享受親水之樂。
武漢市成功舉辦七屆“漢馬”,其中,東湖綠道的20公里賽程櫻花綻放,被國內外選手譽為“最美賽道”。
百里長江生態廊道里
分布著近百座江畔公園
也藏著一部沿江大城的進化史
上周末,青山居民李元帶著妻女來到家門口的長江江灘,從堤底停車場步行200米,便抵達江邊綠地,搭起帳篷享受江風。
這里屬于百里長江生態廊道青山段。7.5公里岸線曾遍布工業碼頭,拆除后成了公園綠地。
武漢因江而興,城市也是順江鋪展、依水而生,展開了“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漢口盛景,沉淀出武昌古城1800年的綿長文脈,更鑄就了“漢陽造”跨越百年的工業傳奇。
新中國成立后,一系列重大項目布局武漢。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中,武漢港貨通八方,武鋼爐火映天,武船巨輪入海,武車鏗鏘前行,國棉紡紗不息——大批工廠、碼頭沿江而立,托舉起國家的工業脊梁。
當全球城市化浪潮來到新的歷史階段,這樣的城市格局逐漸顯露出其局限:碼頭林立、棚戶連綿,市民“臨江不見江、近水難親水”;傳統產能阻滯城市生長活力,鐵路分割制約城區發展。
隨著碼頭外遷、企業移址、鐵路改線,江邊留下一處處沉淀歲月厚度的工業遺存。
武漢順勢而為,用公園填補空白,保留城市記憶。2002年起,漢口、武昌、漢陽、硚口、青山、洪山等江灘公園相繼建成且不斷迭代。
2020年,百里長江生態廊道建設啟動。截至今年4月,已建成總長80.7公里、總面積838.3萬平方米的沿江公園帶。每年,5000萬人次在這里休閑漫步,也耳濡目染著這座超大城市的進化史。
在青山,戴家湖變成紅鋼城配套的粉煤灰堆場后,一度淪為“工業傷痕”。如今,這里已恢復生機,綠樹成蔭、碧波蕩漾。
在武昌,武九鐵路北環線停運后,舊鐵軌化作路緣,枕木變成座椅,綠皮火車靜駐原軌成為咖啡空間,為工業記憶注入活力。
在漢陽,昔日內河第一大貨運港楊泗港化身都市T臺。龍門吊、航車軌道,國風籃球場、彩色集裝箱,吸引絡繹不絕的年輕人前來打卡、運動。
據不完全統計,這樣的江畔公園,在武漢已有近百座。
寸土寸金的兩江交匯處
堅持留白20余年
留出了沒有地標建筑的“城市之心”
長江與漢江,交匯出武漢三鎮。兩江交匯處的南岸嘴,被譽為武漢的“城市之心”。
從全球來看,幾乎所有超大城市的“城市之心”,都進行了商業開發、建有地標建筑。武漢,是個例外。
南岸嘴曾有萬余名居民和十數家企事業單位。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后,居民與企業悉數遷出,政府為此付出巨大投入。
此后,武漢市曾面向全球征集南岸嘴開發方案,但經反復論證,最終作出戰略“留白”的決定。這片380畝土地,以生態公園的方式回歸自然,為未來留下綠色空間。
2025年,南岸嘴江灘公園完成新一輪改造,增設堤頂觀江道、夜跑步道、休閑區及三條主題小徑。步行10分鐘,市民即可一睹江漢朝宗的波瀾壯闊。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蛇山。上世紀80年代末,蛇山周邊掀起開發熱潮,無序建筑環山而起、逼近山脊。2006年,武漢決定“還山于民”,5年投入超10億元,拆除各類建筑,實現“顯山透綠”。
2024年底,武漢又建成24.5公里的東西山系生態人文廊道示范段,蛇山是其中一道特別的風景。
如今,以黃鶴樓為核心,蛇山沿線2000米范圍內分布90余處景觀,整座山體成為城市“綠肺”。市民登上山脊,即可領略“龜蛇鎖大江”的雄渾氣象,感受城市“以樓興園、以園連山、以山還民”的治理初心。
除了留白、還綠外,還有限高。自1985年黃鶴樓重建開放以來,武漢連續實施七輪視線保護規劃,控制開發強度。40年來,周邊未建高樓,確保從各處均可觀覽名樓。
留白、還綠、限高——在房地產高速發展的大潮中,長期的堅守意味著巨大的經濟代價,更展現出超越短期利益的文化定力與生態遠見。
這么大的城市公園
建在中低收入人群家門口
“只有中國才能做到”
“真沒想到,咱們這兒居然成了‘學區房’!”8月22日,東西湖區金銀湖新村居民衛寶華,望著樓下綠意盎然的園博園學校,臉上寫滿欣慰。
2010年,衛寶華一家剛剛搬到這里時,五口人擠在90平方米的房子里。窗外是金口垃圾場,惡臭彌漫數公里,常年不敢開窗,夏天紗窗上蚊蟲黑壓壓一片。
這座垃圾場位于三區交界地帶,堆積了16年城市垃圾。多年來,周邊逐漸聚集了低保戶、拆遷戶、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逾十萬人,卻缺乏公交、醫院、幼兒園、菜市場等配套。
2012年,武漢市成功申辦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決定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在金口垃圾場上建設園博園。
2015年9月,經過1000多個日夜奮戰,通過厭氧處理和生態改造,昔日的垃圾場化身3205畝的超大公園,面積相當于4個半解放公園、近7個中山公園。
環境變好了,外遷居民紛紛回遷;人氣旺了,餐廳、藥房、超市層出不窮;地鐵通了,學校建起來了,曾經的城市邊緣地帶,變成享有全面配套的景觀區。
園博園項目不僅榮獲聯合國“C40城市氣候領袖獎”,還作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案例向世界推介。
“看得出來,居民們是滿心歡喜感謝這個工程。”今年7月,在武漢留學的拉米斯·萊迪慕名游覽了武漢園博園。得知這里的民俗表演是周邊居民自發組織、排演的,她驚嘆不已,“只有在中國,才會為中低收入人群,修建這么大、這么美麗的公園。”
在西方,納稅越多的地方,自然要享受更好的城市服務。園博園的建設,打破了這一治理邏輯。
與園博園同步,武漢還啟動三環線生態隔離帶建設。舵落口江灘公園、張畢湖公園、武豐閘濕地公園、黃龍山公園等45座城市公園,共同組成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綠色走廊。
這些公園分布在城市邊緣地帶,原來是垃圾場、塵灰地、民房工棚,最終跟園博園一樣,逐步生長為武漢的生態綠屏、公園環帶和美好生活區。
一曲《漢陽門花園》
曾經唱哭了無數武漢人
一座座“漢陽門花園”
今天已遍布武漢街頭巷尾
“冬天蠟梅花,夏天石榴花……”今年元宵晚會上,一曲《漢陽門花園》唱哭無數武漢游子,也讓這處“口袋公園”成了網紅打卡地。
夏夜,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漢陽門花園水杉成蔭、江風輕拂。老人搖扇對弈,孩童奔跑嬉戲。民謠吉他聲響起,年輕人圍坐跟唱。
這座7578平方米的小公園,2024年經歷改造煥新。“老城的記憶和煙火氣回來了!”街坊老周撫摸斑駁的墻磚后感慨。
隨著城市從增量擴張邁向存量提質,大規模公園建設用地日益稀缺。
自2017年起,武漢啟動口袋公園建設。衛星影像掃描城市縫隙,設計師躬身丈量廢棄角落,以“見縫插綠”的繡花功夫,激活高架橋下、社區角落、地鐵通風口等灰色“邊角料”,重塑為可憩可游的綠色微空間。
1949年,著名實業家周蒼柏捐出“海光農圃”,東湖成為人民樂園。1951年,武漢市民肩挑背扛,把漢口巨賈劉歆生的“西園”改造成中山公園。1952年,舊時的西商跑馬場,改建成解放公園。
回望過去,武漢公園就是一部從私園走向公園、從精英專屬邁向人民共享的演進史。而今“口袋公園”的建設,又將這部武漢公園史推向新境界——普通市民也能“推窗見綠、出門進園”,在家門口擁有自己的專屬公園。
它們是銀發族的幸福半徑。洪山區烽勝路口袋公園,曾經堆滿建筑垃圾,如今立起紅柱灰瓦的戲樓,居民在此聽戲會友。
它們是童年記憶的歡樂世界。江漢區常青藤口袋公園,藍色鯨魚滑梯靜臥香樟樹下,每日可見孩童奔跑嬉戲。
它們是青春能量的充電站。江夏區青龍市集口袋公園的山水澗茶吧,周末舉辦森林音樂會,眾多年輕人沉浸其中。
短短數年間,武漢以平均4天建成一座口袋公園的速度,推動城市有機更新。迄今,700余座“巴掌大”的綠洲如繁星般散落三鎮,占全市公園總數的七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