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以來,隨著電影《南京照相館》的熱映,南京市民間掀起了一股“尋根熱”。不少人前往南京市檔案館,查詢該館保存的民國戶籍檔案卡。
上面貼著爺爺、奶奶,乃至太爺爺、太奶奶等祖輩年輕時的照片。其實,每一個翻開檔案的人,尋找的從來不只是照片那么簡單。人們期待的是通過戶籍卡上的信息,能夠對記憶里已經模糊,甚至從未謀面過的祖輩,再多一些了解。戰爭打斷了他們本該擁有的幸福生活,1937年12月13日開始,侵華日軍長達6周的大屠殺,更將他們逼入絕境。
南京市檔案館宣傳教育處處長 王偉:展示的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戶籍卡,夏淑琴老人今年已經96歲。
夏淑琴:我一家三代9個人,一會兒時間被殺掉7個人。
南京市檔案館宣傳教育處處長 王偉:戶籍卡證明了她當年生活在南京,而且是南京大屠殺的見證人。
講述人 秦敏群:這個就是我母親9歲時的照片。抗戰勝利以后他們又回到了南京,他們住在老的下關。我母親脖子上還有一個項圈,不管是什么材質,至少她那個時候,南京話叫老巴子,家里最小的,她肯定是受寵愛的。
講述人 秦敏群:倒推一下,南京大屠殺12月13日開始,我外婆是懷著我母親,在逃難途中發生了一些事。我外婆經常講,如果說那個時候沒有了我母親,也就沒我們了。而且那個冬天,我外婆那時候把身上帶的所有家當還有一點金銀首飾全丟掉了,就有一個湯壺,冬天放點水,可以保暖,外婆懷著孩子,那時候天冷,保暖才能活下來。
秦敏群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從部隊退伍后,他拿起筆和琴,一直從事音樂創作,已經近30年。母親一家的特殊遭遇,讓南京大屠殺、抗日戰爭等歷史事件,一直在他腦海中縈繞、無法釋懷,也漸漸成為他的創作中,最重要的一個主題。
講述人 秦敏群:我總覺得這個題材好像用音樂的形式表現很少。創作音樂不僅是我們自己情感的一種表達,我要用我的思想去傳承這個記憶。
2015年12月,秦敏群將自己創作的《安魂曲》,免費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安魂曲》也成為首個國家公祭日的公祭儀式樂曲。今年5月,南京市檔案館請他為一部紀錄片創作主題曲。得知他是老南京人,檔案館便提出可以幫他查到家族檔案。
講述人 秦敏群:我當時淚水已經出來了,激動,因為母親2011年已經離開了。戰爭年代以后,他們年輕時候的照片全丟掉了,在我記憶當中,我從來沒見過我母親年輕時的照片。人人都說,我跟母親長得非常像。
南京市檔案館宣傳教育處處長 王偉:戶籍卡有一些文化名人,包括傅抱石,包括科學家和兩院院士,袁隆平、吳良鏞、茅以升,還有南京當時的建筑大師楊廷寶。
南京市檔案館宣傳教育處處長 王偉:南京市檔案館第一個接收的名人檔案是朱啟鑾。朱老去世以后,他的女兒朱小蔓教授主動聯系了檔案館,把這些資料捐贈給我們,開創了檔案館接收名人檔案的一個先河。
講述人 吳姍:我外婆(朱啟鑾夫人)是商人家庭出身,經濟條件很好。她燙著卷發,穿著小碎花旗袍,我就想起我童年的時候看我外婆,她那會兒七十多歲、八十歲,她也穿著旗袍。一輩子她穿的都是這樣,整整齊齊、風風光光,手上拿把檀香扇,就是這樣的一個江南女子。
講述人 吳姍: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時候,全家已經逃出去了,回到南京的時候,城南的房子已經全部燒了,無家可歸,她(外婆)后來寄居在她堂姐家中。所以很巧,和我外公朱啟鑾成了鄰居。我外公到南京以后,要掩護自己的身份,所以他找到在私立學校教英語的工作。在閑暇之余,他其實是很愿意去接觸鄰居家小姑娘的,給她帶了很多進步書籍,給她講國際國內的局勢,慢慢我外婆也對我外公產生了好感。
吳姍的外公朱啟鑾當年是地下工作者。外婆與外公相戀后也投身革命,加入了隱蔽戰線。新中國成立后,外公朱啟鑾的戶籍檔案解密,1990年,吳珊的母親將朱啟鑾的手稿、書籍、信件等捐給南京市檔案館,也為吳姍與檔案館搭起了橋梁。
南京大學新中國史研究院院長 張生:那個時代的老南京人,在戶籍卡當中已經是少數了。南京在1937年12月13日淪陷之前,按可查的人口已經突破100萬,其中南京本地人差不多是三分之一多一些。這些戶籍檔案和之前南京大屠殺的檔案結合起來,應該說能夠更加具體反映南京大屠殺的后果。
檔案讓過去與今天相遇,也讓個人與家國相連。戰爭的硝煙已經遠去,今天的南京,滿目繁華。但是路過中華門、中山門、雨花臺、紫金山,許多地方仍保留著當年被炮火轟塌的城墻,它依然在提醒我們:歷史并不是遠方的風聲。這些留存于檔案中的故事,照亮今天,也啟發未來。
編導丨姚道磊 李昂 石明陽 張鑫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170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