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通訊員 楊云鋒
中標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千萬級重大橫向項目;斬獲全國大學生測井技能大賽一等獎2項,全國大學青年教師測井教學比賽一等獎1項;助力“裂縫一號”大型物理模型研制成功;獲批2025年度深地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半年來,長江大學地球物理與石油資源學院佳音頻傳。
作為我國測井人才培養的搖籃,該院70余年來堅守“實戰育人”傳統,構建起產教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培養出行業近半數技術骨干,攻克多項“卡脖子”技術難題,推動我國油氣勘探開發從“跟跑”邁向“領跑”。

歷史鉤沉:測井技術的“中國原點”
1939年冬日的四川巴縣石油溝,寒風裹挾著油井鉆機的轟鳴聲。一位青年科學家手握自制的電測儀,在四川石油溝油礦1號井的井口記錄下中國首條電阻率測井曲線——這束穿透地層的光,不僅照亮了氣藏的邊界,更點燃了中國測井事業的星火。這位科學家,正是被譽為“中國測井之父”的翁文波院士。
彼時,他突破戰時技術封鎖,利用實驗室廢舊零件自制成的儀器,在巴1井完成中國首次系統性電測井試驗,利用自然電位與電阻率測井精準劃分氣層,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此后十年間,他輾轉玉門油礦、隆昌圣燈山等地,完成十余口井的測井作業,并于1947年指導建立中國首個電測站,為新中國石油勘探儲備了首批技術骨干。
這一系列實踐背后,是翁文波對“技術自立”的執著:改良的測井儀器零件多取自廢舊設備,甚至在玉門油礦用汽車蓄電池供電完成測井作業。這種“以簡馭繁”的智慧,奠定了中國測井技術從無到有的精神內核。
1950年,翁文波在上海創辦“高級地球物理探測班”(高探一班),這是長江大學最早設立的骨干專業之一,成為中國系統化培養測井人才的起點。這個僅有26名學員的培訓班,匯聚了陸邦干、孟爾盛等測井先驅,他們白天在交通大學教室研習理論,夜晚于石油局宿舍探討技術,編寫的《石油地質學》教材成為新中國首部系統化石油學科教科書。1959年,該班演變為北京石油工業專科學校礦場地球物理專業,最終成為長江大學地球物理與石油資源學院的前身。
高探一班的特殊意義在于其“產學研一體”的基因:學員不僅學習地球物理測井理論,更直接參與松遼盆地勘探等國家重大項目。翁文波的測井教育理念強調“實戰育人”,他將“裂縫識別”“聲波全波測井”等前沿技術直接引入課堂。這種“井場即課堂”的模式,培養了金振武、郭海敏、張超謨、章成廣等領軍學者,他們主導的“油藏描述技術研究”“聲波全波列測井資料處理解釋應用研究”“復雜儲層生產測井動態監測方法研究”等項目,連續斬獲國家級、省級科技進步獎,使中國測井技術實現跨越式突破。
傳承翁文波“大教育觀”,長江大學地物學院構建起獨特的產教融合育人體系:課程體系緊跟技術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的模擬測井,迭代至21世紀的成像測井;與斯倫貝謝等國際巨頭共建實驗室,打造實踐基地;學科維度上,開創“智能油氣勘探”交叉學科,實現人工智能與傳統測井技術的深度融合。
人才矩陣:測井領域的“黃埔軍校”
平均績點4.15,全國大學生測井技能大賽一等獎,測井2025屆碩士畢業生李佳麗還沒畢業,便已被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早早“預訂”。和她一樣,該專業的38名研究生早早就被企業搶“訂”一空。
翻開長江大學測井專業的育人畫卷,一組數據勾勒出人才矩陣的規模與質量:累計培養了7000余名測井專業本科生、1000余名測井方向碩博研究生,我國測井從業者中,該校校友占比超40%;肖立志、吳錫令、胡啟月等行業翹楚的名字,更成為測井圖譜中的醒目標注;九屆測井技能大賽,累計拿下20余項特等獎、一等獎。
“翁文波院士奠定的‘理論奠基、實踐為先’學術傳統,為測井專業注入靈魂。”長江大學地物學院黨委書記周俊介紹,學院培養了我國測井第二代、第三代人才,分散至各科研機構與石油高校,持續為我國測井事業培育高級人才。
這種人才輻射力,源自其獨有的“理論-模擬-實戰”三級培養體系。課程設置突出“實踐性”“創新性”“前沿性”和“行業素質教育”,緊密結合現場工程實際與油田技術發展需求,搭配豐富的課程實驗與校外實踐,輔以學術報告、創新活動,多維度鍛煉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此外,還建立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共同制定培養方案,采取“學生走出去,企業進校園”模式,讓學生直接接觸生產一線。
從翁文波院士播下學術火種,到如今形成覆蓋科研、教學、產業的全鏈條人才矩陣,長江大學用70余年的堅守與創新,鑄就了測井領域的“黃埔軍校”之名。
2021年,在長江大學加入中國石油測井企校協同創新聯合體簽約儀式上,李寧院士對該校測井專業給予高度評價:“長江大學測井專業為全國輸送大批優秀人才,為石油能源勘探開發貢獻巨大,期待學院發揮領先優勢,帶動相關專業發展。”
專業筑基:最早開設《生產測井》的石油高校
武漢校區石油科技大樓里,一群學生正站在生產測井模擬實驗裝置前,屏幕上跳動的曲線與多相流動剖面交織成網。他們手中的數據,來自真實的油田開發案例——這是《生產測井》課程的日常場景。
自1984年吳錫令教授在長江大學(原江漢石油學院)率先開設這門課以來,測井儀器的嗡鳴聲已在此回蕩了四十載。隨后,該課程在國內其他地礦油領域高校逐步推廣。
一門課程為何能成為石油高校的“標桿”?答案藏在長江大學測井專業“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辦學傳統中。從1984年首開《生產測井》課程并出版教材,到2022年出版“十四五”全國規劃教材《生產測井原理與資料解釋(第二版)》,課程老師們都會將油田現場最新技術成果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讓課程始終貼著油田的“心跳”。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曾專程來校調研,與教授們共同打磨教材,將“套管井動態監測”“水平井產液剖面解釋”等一線難題轉化為課堂案例。
正如許厚澤院士和王鐵冠院士所言,《生產測井原理與資料解釋》涵蓋了整個生產測井技術涉及的各個領域,內容范圍從傳統方法到新技術應用,均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論述,為生產測井工作者提供分析問題的新方法和新視野。
因緊密結合生產實際,該教材被多所石油高校采用,更成為大慶、勝利等油田技術培訓的“工具書”,先后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優秀出版物教材獎一等獎、中國石油和化工自動化行業優秀科技著作一等獎。配套的“生產測井原理”課程獲批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湖北省一流本科課程。
這種“油田需要什么,課堂就教什么”的理念,讓長江大學測井專業構建起動態優化、緊密對接產業發展的課程生態鏈。電法、聲波、核測井等理論課程夯實基礎,《測井綜合解釋課程設計》《測井生產實習》等實踐課則讓學生直面真實油藏數據。同時開設《測井地質學》《測井資料地質應用》《油藏描述》等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差異化發展路徑,全方位培養契合行業需求的復合型測井技術人才。
如今,這門“老課”仍在續寫新篇。郭海敏教授作為編委參與李寧院士主編的《地球物理測井學》編著工作,將四十年教學沉淀注入學科體系重構;唐軍教授的《巖石物理學》以省級一流課程之姿,破解非常規油氣勘探難題;鄧瑞教授的虛擬仿真實驗平臺,讓測井數據在云端“活”起來。
技術突破:破解世界級難題的“中國方案”
深夜12點,石油科技大樓測井實驗室里,燈光如晝,儀器低鳴。地物學院張占松教授凝視著電腦屏幕上的測井曲線,難掩心中的激動之情。
他伸手扶了扶眼鏡,指尖在觸控屏上輕輕滑動,電成像圖中的裂縫網絡逐漸清晰——那些寬度不足人類發絲十分之一的微米級裂縫,在全尺寸物理模型的驗證下,終于露出了真實的“面目”。
“地層中不足百微米的裂縫,承載著全球半數以上的油氣產量。在中國,裂縫性油氣藏儲量占已探明儲量的三分之一,而精準評價其分布與形態,是國際測井界的‘卡脖子’難題。”張占松道出研究的重大意義。長期以來,受國內外聲、電成像測井儀器設計參數差異影響,小于100微米的裂縫定量評價猶如“達芬奇密碼”,而“裂縫一號” 大型物理模型正是破解關鍵。
這座重達160噸、尺寸達3米×3米×15米的巨型花崗巖物理模型,由55塊1立方米巖塊精密拼接而成。項目組創新引入無人機建模監測、井下電視成像和微米級裂縫測寬技術,首次實現了規則縫與不規則縫、毫米級與微米級裂縫的全尺度模擬。
2025年4月15日,當電成像測井儀在模型中清晰捕捉到寬度僅80微米的裂縫數據時,現場爆發出熱烈掌聲——這組數據不僅驗證了國產測井儀器的精度,更為建立全球首個裂縫測井定量評價標準提供了“中國樣本”。
這一突破的背后,是長江大學測井學科數十年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積淀。針對渤海油田低阻油層識別難題,張占松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基于三維水譜重構技術的低阻油層識別方法,開發了1套基于Geolog測井平臺的館陶組低阻油層測井綜合評價軟件,應用200余口井,節約成本1.2億元。針對塔里木超深致密儲層裂縫與流體性質評價難題,章成廣教授團隊提出了裂縫體系多尺度聲電測井表征方法與流體性質聲電聯合識別方案,將致密儲層流體性質識別符合率提升至92%以上。高楚橋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最優化測井資料處理解釋軟件,打破國外壟斷,在10余個油田推廣應用。
據統計,近10年來,該院測井信息工程系共承擔科技項目247項,其中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石油科技創新基金等縱向項目50項,獲批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及地方企業委托等項目225項。依托這些項目獲省部級獎勵18項,發表學術論文362篇,其中SCI、EI收錄148篇,授權國內及國外發明專利58項,出版教材專著10部,累計科研經費1.6億元。
“技術的突圍從來不是單點突破,而是體系化創新。”地物學院副院長趙彬表示,面對“雙碳”目標下油氣勘探向超深層、非常規領域拓展的挑戰,長江大學測井專業將繼續以“國之所需,吾之所向”的擔當,為端牢能源飯碗注入科技動能。
從翁文波在巴縣油井劃下第一條曲線,到如今的“裂縫一號”大模型發布,85載歲月里,中國測井事業的“地心接力”在長江大學薪火相傳。長江大學東校區校園中軸線上的翁文波銅像,靜靜地見證著他親手播撒的學術火種成長為參天巨木。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