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襄陽遍地金黃
豐收的畫卷鋪展在沃土上
這片“豐”景蘊藏著的
遠不止是“靠天吃飯”的饋贈
更是“知天而作”的智慧結晶
會種地:巧用“天賦”,順勢而耕
在襄陽,秋收時節,水稻、大豆、玉米、花生、芝麻、紫薯……田野里樣樣有。地處南北過渡地帶,造就了“兼收南北”的襄陽沃土。
9月中旬,記者在襄州區伙牌鎮姜溝村種植大戶胡永輝的200多畝田地里看到,作物長勢喜人。與傳統種植單一作物不同,田地里玉米、花生、大豆錯落有致地生長著,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據襄州區農技推廣中心研究員孫付山介紹,今年,襄州區開展玉米大豆和玉米花生的復合種植面積2萬畝左右。
在宜城市雷河鎮季蓮村一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內,記者看到了相似的場景,玉米桿棵棵挺拔,玉米穗個個飽滿碩大,大豆苗被壓彎了腰,來自湖北省農技推廣總站和四川農業大學的專家們正開展測產工作。據悉,今年是宜城市實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第三年,實施面積1萬畝。

據農業專家介紹,這種模式不光是簡單套種,里面全是生態智慧:以玉米花生組合為例,花生根瘤會“固氮”,相當于給土壤撒肥料;玉米長得高,正好給花生遮陰,減少水分蒸發;一肥一水互相補,省肥又節水,產量還能雙提升。目前,這種模式已在襄陽多個縣市區推廣。

過去,農戶總是糾結“種糧還是種油”,單種哪樣都覺得不劃算,如今,采用這種模式后,據測算,每畝地在玉米不減產的基礎上可增收花生300斤左右,或者大豆200斤左右,既穩住了主糧,又保住了油料,有效破解油料作物“與糧爭地”的困境,可謂“穩糧穩油”王炸組合。
種得好:技術先行,成色更足
近年來,襄陽緊扣“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通過院士專家領銜、產學研深度融合,將農作物育秧、種植、管理等全鏈條技術送到田埂地頭。眼下一場場火熱上演的“田間擂臺賽”,正是推進這一戰略落地的生動體現。

9月19日,一場聚焦水稻產能提升的現場觀摩培訓會在襄陽拉開帷幕。由襄陽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辦的科技服務優質稻米產業鏈“515”行動超級稻產能提升現場觀摩培訓會正式啟動,來自全市各縣市區的鄉鎮技術骨干、糧食作物示范主體負責人及水稻種植大戶共50人,實地探訪高產示范田,解鎖水稻提質增產的“科技密碼”。
在南漳縣城關鎮胡營社區,千畝超級稻示范片隨風翻涌金浪,E兩優2300無人機直播示范田展現智慧農業魅力;宜城市鄭集鎮金鋪村的試驗田里,水稻提質增產劑應用效果對比鮮明。專家團隊從超級稻品種選育歷程、中稻高產栽培技術、綠色增產集成方案等維度展開講解,田間實景展示與理論教學相結合,讓“藏糧于技”的理念可感可及。

9月7日,宜城市鄢城街道木渠村的“種糧一體化”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內,另一場“田間擂臺賽”——宜城市優質稻品種篩選暨高質高效生產技術示范觀摩會在此舉行,吸引全市50余位種糧大戶、種業公司代表齊聚田間,通過“看禾選種”為新一季種植“選優配強”。
“今年我們共展示了34個水稻品種,分三類‘同臺競技’:12個優質高端品種,主打米質優、收購價高;11個主推品種,突出產量穩、效益好;還有11個省內新審定品種,抗性強、適應廣?!币顺鞘修r業農村局農藝師徐軍介紹,這場“擂臺賽”的核心,就是讓農民“眼見為實”,根據自家田塊條件選對種、種好糧。
把品種“曬”在田間,讓效果“比”在當下,既為種植戶、合作社和農技人員提供了最直觀的參考,也為全市糧食穩產高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值得種:跳出田間,直達市場
農業的豐收,不僅在于顆粒歸倉,更在于農民鼓起的錢袋子。從會種地、種得好到賣得好、賺得多,襄陽各地多措并舉、牽線搭橋,讓農戶共享豐收的果實。
9月14日,由襄州區農業農村局、區財政局產業股等組成的專家組對龍王鎮稻蝦共作種植的優質稻和張家集引進的優質新品種稻進行了測產。當天,測產了兩個優質稻品種,實收產量分別為622.3公斤、565公斤,比去年產量略高,且簽訂有訂單合同,以高于市場價進行收購,實現了稻米產業的增收增效。據介紹,該區依托糧食企業發展訂單生產,實行單收、單儲、單賣,加強產銷銜接,促進水稻生產提質增效、節本增效和增產增效,今年發展優質稻谷訂單生產基地10萬畝。

在該區另一片2000多畝的高粱地里,四臺全喂入式大型聯合收割機正來回穿梭,收割、脫粒、清選、秸稈粉碎還田等作業一氣呵成。據了解,今年,襄州區種植酒用高粱5萬畝左右,主要品種為“紅纓子”。該品種屬于優質糯高粱,具有粒小皮厚、堅實飽滿、淀粉含量高、耐蒸煮等特點,是釀造白酒的優質原料,很多種植大戶與貴州白酒企業簽訂了合同,發展訂單農業,高粱即收即烘,直接裝車發往酒企。

同樣的訂單模式也讓襄城區的農戶們嘗到了甜頭。近日,襄城區臥龍鎮的稻田里一派忙碌景象。與往年不同,今年農戶們收割的濕稻谷不再需要搶著晾曬,而是直接裝上貨車發往外地米廠,這一變化源于當地推廣的訂單模式,讓種糧戶們徹底告別了“晾曬焦慮”。
與稻谷、高粱等農作物不同,紫薯是與老百姓飯桌聯系更緊密的品種。宜城市流水鎮緊抓這一特點,通過傳統收購與電商銷售雙軌并行的方式,有效推動當地紫薯產銷兩旺。

據宜城市流水鎮孔畈村紫薯經紀人辛有全介紹,紫薯的收購工作從7月持續到10月,平均每天收購量在7萬斤左右,高峰時一天能超過10萬斤。這些紫薯主要發往上海、北京、西安等地。

線下銷售暢通的同時,線上渠道同樣表現搶眼。在流水鎮余棚村電商產業園,20余名工人正在將村民運來的紫薯分揀、打包、裝箱,等待快遞公司前來發貨。宜城市流水鎮余棚村電商產業園相關負責人范玲表示,今年以來已成功銷售紫薯100多萬斤,預計這一銷售勢頭將持續到12月份。
據了解,流水鎮薯類種植面積達35000畝,年產值超過1.6億元,小小紫薯已成為帶動當地農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襄陽的農業故事從未止步于飽腹,智慧的脈絡在這片沃土上生生不息。這座“智慧糧倉”將以其不斷探索的成果,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更多襄陽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