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余艷軍 劉細松)“一山復一山,一嶺高一嶺。學堂遍黃岡,處處讀書聲。百年老師范,代代鑄師魂。初心似紅燭,不畏霜天永放光明?!?9月22日晚,根據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2025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安排,黃岡師范學院大型原創黃梅戲音樂劇《霜天紅燭》在寧夏中衛市職業技術學校上演。

現場座無虛席、氣氛熱烈。黃岡師范學院90余名師生跨越千里,將承載著大別山紅色基因的黃梅戲藝術帶到寧夏,為當地師生奉獻了一場融合了紅色文化、師范傳統與戲曲魅力的藝術盛宴。演員們精湛的表演、深情的唱腔和動人的故事,深深打動了現場每一位觀眾,收獲了經久不息的掌聲與真摯的贊譽。
據悉,《霜天紅燭》是黃岡師范學院原創的一臺融紅色文化和教師教育題材于一體的大型黃梅戲音樂劇精品劇目,該劇以百廿老校“甘于堅守”的發展歷程為背景,講述了以“黃師蘭”為代表的教師群體在革命戰爭年代不怕犧牲堅持辦學、“一根教鞭伴終身”、“薪火相傳、初心不改”的感人故事。
“這是我第一次現場看黃梅戲,太美了!”中衛市某中學生動情地說,“故事里的老師讓我特別感動,我好像也懂得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真正含義。”

寧夏當地教師紛紛表示,這場演出不僅是一場藝術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黃岡師范學院的“薪火相傳、初心不改”“一根教鞭伴終身”的精神和我們寧夏教育工作者是相通的,這種以藝術為載體的交流方式非常有力量。”
9月23日,黃岡師范學院演出團隊的成員們馬不停蹄深入中衛市多所中小學,通過舉辦黃梅戲藝術講堂、開展黃梅戲唱腔與身段藝術體驗課、指導學生藝術社團等,將大別山紅色文化、師范教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貫于思政教育、課堂教學和藝術實踐之中。
這種“送戲+送教”的深度浸潤模式,讓寧夏的孩子們從“觀看者”變成了“參與者”,親手觸摸戲曲藝術,親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在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美的種子,也為該校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與良好的口碑。

值得一提的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也將此次展演納入全區中小學美育浸潤展示暨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以“寧鄂攜手 以美潤心”為主題,通過美育成果觀摩、高雅藝術展演、專家引領賦能等多種形式,成功搭建起鄂寧兩地美育交流與傳承的橋梁,為深入推動中西部地區中小學美育工作注入了嶄新的活力。
一次跨越千里的文藝之旅,一曲響徹塞上江南的黃梅新韻,百廿黃師的家國初心與教育堅守,伴隨著現代黃梅戲的悠揚旋律,從巍峨的大別山麓到雄渾的賀蘭山闕,唱響了一曲跨越山河的動人教育贊歌。優秀的藝術能跨越地理的阻隔,崇高的精神能引起廣泛的共鳴。
從大別山到賀蘭山,黃師人用藝術傳遞了教育的溫度,用行動書寫了新時代的文化擔當。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