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千年來,人類各具特色的文明幾乎全部起源于偉大的河流。隨著時代變遷、文明演進,大河流域的文明如何可持續發展?9月25日至27日,2025“大河對話”在武漢舉行。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文博單位和企業代表聚焦水安全、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播等議題,深入開展對話與務實合作,助力世界大河流域城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認為,開展大河文明對話論壇,構建世界文明交流的新話語體系,有利于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推進人類文明永續和平發展;有利于在文明交流中充分發揮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影響,提供中國方案;有利于系統闡發包括長江、黃河、大運河在內的中國大河文明的精神內涵,深入挖掘大河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中華優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長江文化藝術季精彩瞬間。長江日報記者胡冬冬 攝
構建開放平臺,為全球大河文明交流奠定堅實基礎
武漢作為長江畔的重要城市,曾于2016年、2018年成功舉辦兩屆“大河對話”,為全球大河文明交流奠定堅實基礎。
構建開放平臺,交流思想與倡議,讓大河流域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公平有效地配置,是“大河對話”與會代表的共識。
“世界上每一個文明的發源地,都傍依江河湖泊;每一座偉大的城市,都在大河之畔?!甭摵蠂炭莆慕M織世界遺產中心官方代表邁克爾·特納曾在2016“大河對話”上道出了江河與文明、城市的緊密關聯。
從長江、黃河,到恒河、尼羅河、伏爾加河,這些奔騰不息的水系孕育了古老而燦爛的文化,塑造了一座座偉大的城市。許多民族和國家都把河流比作自己的母親,如中國的長江、印度的恒河和俄羅斯的伏爾加河等。河流不僅是生命之源,更是文明之脈。它們以其豐富的“乳汁”孕育了人類早期的偉大文明,并在河流兩岸崛起大批的繁華城市群。凡是河網水系發達的地區,都是城市文明最發達的地區。世界大河流域資源的管理,關系到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2016“大河對話”,15個大河流域的相關城市、管理機構、博物館、文化組織以及經濟界代表達成了《2016大河對話武漢宣言》。根據宣言,大河流域各方將通過有效措施保護大河流域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促進文化與自然、生命之源與城市社會之間的和諧。
多元對話促發展,守護河流生命線
大江大河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珍貴資源,也是人們知所從來、思所將往的文化根脈。2018年,武漢市人民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辦第二屆大河對話論壇,主題為“匯聚大河文明——高質量發展的可持續未來”。來自全球19條大河流域的150余名國內外嘉賓,相聚武漢共同探尋大河及其流域的可持續發展之道。與會嘉賓紛紛表示,全球多種文化通過“大河對話”相互交流、借鑒,必將推動全球大河流域生態和文化環境的高質量發展。
地球上97%的水是咸水,只有1%的水是流動的淡水——河流。占比如此小的河流之水卻養活了世界上大部分的物種。來自全球大河流域的水文專家呼吁,社會各界應認識到保護淡水資源的重要性、讓河流能永遠流動下去——這是人類的生命線。論壇上的“水匯聚儀式”將來自不同流域的代表們帶來的各自流域的水倒入同一個容器之中,象征著論壇以對話為形式,把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融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體現了文明交流互鑒的真諦,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對話連世界,共探人河共生之道
治理河流、協調水與發展的關系,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2025“大河對話”即將在漢開啟,這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國際盛會,將議題精準錨定在大河流域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高質量發展等關鍵領域,推動長江與尼羅河、密西西比河等世界大河開展跨時空文明對話。
2025“大河對話”將目光對準全球,匯聚全球大河沿岸國家的智慧,共同探索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有效路徑,不僅為凝聚全球水治理共識、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堅實支撐,更將成為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的生動實踐,讓武漢進一步連接世界水文明,為全球大河文明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長江日報記者黃麗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