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母親河的呼喚,也是人類文明的共鳴。在今年金秋時節,“2025‘大河對話’”在江城武漢召開。來自世界各國的與會代表,圍繞“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與高質量發展”這一主題展開對話,奏響文化交流、文明交融的樂章。

今天,人類又面臨和平還是戰爭、對話還是對抗、共贏還是零和的抉擇。面對人類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四大全球倡議”,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全球文明倡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把“大河對話”搭建成一個包容性國際對話平臺,正是湖北省和武漢市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全球文明倡議的地方實踐,將以水為媒,促進世界各國展開文明交流互鑒。

武漢位于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的交匯處,因長江而生、因長江而興,在3500年建城史中與水結下了深厚的緣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武漢在推動市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始終注重借長江之力、護長江之凈、成長江之美,書寫了一座城市與一條河流相互滋養、共生共榮的傳奇故事。在武漢開展“大河對話”,正是通過湖北省和武漢市的實踐,向世界展示中國保護河流生態、傳承河流文明的大國智慧和擔當。

近年來,長江武漢段發現長江江豚身影的頻率越來越高、次數越來越多。2020年9月17日,多位游人拍到“江豚與黃鶴樓同框”的美圖。2023年8月17日,有網友在武漢市新洲區的長江邊,拍到江豚與貨船同框畫面(上圖所示)。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央的決策部署,轉化為武漢持之以恒的生動實踐。如今,“魚翔淺底、江豚逐浪”的畫面重回長江,被人們自發曬在朋友圈,已成為湖北省和武漢市的一張亮麗生態名片。新時代以來,從深入實施“雙十行動”“十年禁漁”,到扭住入河排污口這個“牛鼻子”,從推動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到持續推進污水治理和水質提升,武漢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奮勇爭先,走出了一條沿江城市統籌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這為本次對話的主題“全球水安全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生動的樣本。

一江碧水向東流,是黃金水道,也是文化長河。湖北是長江干線徑流最長的省份,形成了璀璨的長江文明和獨具魅力的荊楚文化。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是“關樞之地”,武漢是核心城市。推動形成“一軸一廊三片區多組團”的長江文物保護利用總體布局;立項或啟動實施屈原文化公園、南水北調博物館、長江水利文化博物館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工程,把“長江客廳”打造成“國家展廳”;連續多年推出“沿著長江讀懂中國”主題行動,讓長江文化獲得當代生命力。源自歷史、活在當下、引領未來,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打造成示范區、新標桿,體現著建設文化強國的大河文明表達。

文明如水,潤物無聲。在人類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文明都與大江大河相關。中國的黃河與長江,古埃及的尼羅河,古印度的恒河,歐洲的多瑙河與萊茵河……文明的興起,總是誕生于河流的慷慨滋養;文明的特質,也孕育于河流的奔騰不息。百川各不同,終將匯于海。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文明只有姹紫嫣紅之別,但絕無高低優劣之分。當前,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更加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開展大河文明對話,實際上是以河流的名義,開展不同文明的對話與交流,促進不同文明相互借鑒、和諧共生。
每一個文明,都有與水相關的智慧格言。中國人崇尚“上善若水”,把水比作時間的永恒流動、看成“天道”的具象呈現。長江文化已成為新的“中國文明標簽”,豐富了“何以中國”的內涵,更好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更好促進世界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編審:黃亮
策劃:魏少婧
編輯:羅心怡
海報:郭繼鋒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