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堰
每一滴水都帶著使命前行
每一滴水的背后
都是十堰320萬“守井人”
寫下的綠色誓言
從一體化智慧監管體系
到志愿者們自發巡河
從全國首創“五長聯動”
到躋身全國幸福河湖
十堰正用科技與共治的密碼
解鎖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中國方案

煙波浩渺的丹江口水庫。記者 劉昆 攝
秋分時節,晨曦微露,丹江口水庫碧波萬頃。鷗鷺翩躚,掠過如鏡的庫面,與岸邊忙碌的“守井人”共同繪就一幅人水和諧的動人畫卷。自2014年通水以來,一泓清水晝夜不息向北奔流,累計輸水已超過730億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地區1.14億人。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十堰肩負著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重大使命。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深深融入這片土地,十堰人民將其轉化為守護國家水安全的堅定行動。如今,十堰以73.86%的森林覆蓋率、95.6%的空氣質量優良率以及100%的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綠色答卷。
智治與共治
科技賦能下的全民守護
面對3524.8公里庫岸線與2489條河流的艱巨管護任務,十堰以智慧創新破解守水難題。

2024年1月31日,十堰市丹江口庫區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正式揭牌成立。全正 攝
走進十堰市丹江口庫區水質安全保障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上,各項數據實時躍動。水質、管網、土壤等200多項指標在這里匯聚共享,2000公里給排水管網、30多萬個涉水部件全部“上圖”管理,3000余處視頻及傳感設備互聯互通。衛星每3天對全域進行一次掃描,50余套歸巢式無人機巡護庫岸。
“就像給庫區裝上了‘生態 CT’,最大限度排查污染隱患。”指揮中心工作人員介紹,這套“天—空—地”一體化智慧監管體系,通過模擬仿真算法構建起“發現—處置—反饋”的閉環管理機制,推動涉水投訴下降65%,真正實現防患于未然。

在丹江口庫區,歸巢式無人機每天自動巡查。記者 劉成臣 攝
科技助力之外,“人”的力量同樣關鍵。全市86萬名注冊志愿者組成7677個志愿服務團隊,構建起全民參與的環保服務體系。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者袁慧常年巡護庫岸,成為“移動監測站”;丹江口市牛河林業開發管理區鳳凰山村黨支部書記楊獻峰推行“文明積分制”,將15.3公里岸線分段到戶;從釣魚愛好者變身民間河長的孔憲濤,自購無人機巡河……
十堰還創新區域協作機制,與北京共建“環保民間組織護水聯盟”和“節水愛水護水志愿者聯盟”,聯動京津冀豫鄂15座城市開展青少年節水護水宣講。

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志愿者守水護水動員大會。
一場場志愿服務活動如燎原星火,點燃了全民守水護水的熱情。320萬十堰人爭做“守井人”,匯聚成社會各界守護清流的磅礴力量。
系統與法治
多規合一的制度探索
保水護水是一項系統工程,十堰以科學規劃與法治手段筑牢制度根基,構建起“多規合一、法治保障、系統治理”的三維體系。

檢察干警在漢江流域開展守水護水普法宣講活動。
規劃引領,讓保護有章可循。十堰先后編制《十堰市戰略規劃》《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等,將生態文明建設落實至每一個治理單元和具體項目。市委出臺《關于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實施意見》,為保水護水提供清晰的戰略指引。
法治,為清水永續北上護航。頒布實施《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條例》《十堰市中心城區山體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將12月12日設立為“十堰生態文明日”,并將生態環保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納入年度績效考核。

提檔升級中的污水處理廠。
系統治理成效顯著。我市跳出傳統治水模式,基于生態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推進水質穩定達標、庫濱帶治理等十大攻堅行動。全市已建成城鎮污水管網2729公里、污水處理廠119座,中心城區污水集中收集率達96%,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82.7%。
機制創新持續凝聚合力。十堰在全國首創河湖長、林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五長聯動”機制,建立鄂豫陜“三省五市”聯防聯控機制。每年籌集3300萬元用于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真正實現“保護者得益、受益者補償”。

經過系統治理,茅塔河生態系統逐步恢復,岸綠水清、魚翔淺底的生態美景得以重現。
茅塔河小流域的蛻變是系統治理的生動縮影。昔日的“問題河道”,如今水清岸綠,躋身全國幸福河湖,其治理經驗獲省委、省政府肯定并在全省推廣。劍河、浪河、金錢河、馬欄河也相繼入選全省美麗河湖。
轉化與共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在精心守水護水的同時,十堰持續探索生態價值實現路徑,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走出了一條保護與發展協同共進的新路。
生態產業蓬勃發展。鄖陽區楊溪鋪鎮的油橄欖種植基地滿山翠綠,從荒山坡變成群眾的“綠色銀行”,帶動5000多戶農民增收。竹山縣突破春季采茶、一季制茶的局限,大力發展大宗茶產業,使以往無人問津的“粗枝大葉”變身茶農增收的“金枝玉葉”。

竹山縣圣水茶葉基地。竹山縣融媒體中心提供
碳匯交易開辟生態價值新路徑。丹江口市炭溝河小流域通過生態修復、碳匯監測與閉環交易三大舉措,累計開發18.66萬噸碳匯資產,完成全省水土保持碳匯首單交易,成交額146萬元,為南方石漠化地區提供了“生態修復—碳匯開發—價值轉化”的可復制經驗。8月,我市7條小流域生態產品實現規模化交易,總金額近2500萬元,同步獲得銀行意向授信1億元。
產業轉型步伐持續加快。十堰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構建“一主四優多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助推上半年 GDP增長7.4%。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50.7%,新能源新材料、循環經濟產值分別增長36%和39%。武當云谷綠色數據中心被工信部評為綠色算力數據中心。

東方橄欖園 記者 周家山 攝。
綠色金融為發展注入新動能。十堰推動銀行機構與14家企業簽署綠色信貸支持“兩山”轉化項目合作協議,簽約金額221億元。全市綠色貸款余額726.13億元,同比增長28.42%,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7月,我市以全國第一的成績成功入選中央財政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6.62億元,將對丹江口水庫及“七河”流域共2750平方公里開展系統治理,按“一河一策”方案實施六大工程。

農發行十堰市分行支持南水北調中線引江補漢配套工程建設項目。
十堰的實踐深刻證明:保護與發展并非對立,而是辯證統一。通過建立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經濟體系,十堰實現了生態與生產、顏值與產值的良性循環。如今,丹江口水庫Ⅰ類水質天數逐年增加,十堰先后榮獲聯合國世界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稱號,公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達96.2%,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
一泓清水,永續北送。十堰這座因車而建、因水而興的城市,正穩步走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道上,為國家戰略水源地保護持續貢獻著十堰智慧與十堰方案。這里的每一個人都是“守井人”,每一個人都深知:守護好這一庫碧水,就是守護國家的生命線,守護子孫后代的未來。
清流北上,奔涌的是生命線
更是責任線
十堰的探索證明
最堅定的守護源于對發展的深刻理解
最智慧的治理成于全民的共同行動
這條人水和諧之路
必將隨著一泓清水綿延不絕
為國家水安全與民族永續發展
注入不竭的“十堰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