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東縣信陵鎮土店子村雨后全景(恩施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正宇 攝)
恩施日報全媒體記者 何雨洋 向磊 胡軍
初秋時節,記者從巴東縣信陵鎮出發,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向著長江南岸的深山行進。
車輛轉過一道又一道彎,半小時后,清涼空氣帶著松木和野花的清香撲面而來,一座剛被雨水沖洗的村落顯現在眼前——土店子村到了。
我們此行的目的,是用3天時間,探尋這個云霧深處“零碳村”的綠色密碼。
一場關于“廢”與“寶”的能源革命
細雨如酥,青山如黛。
8月11日,采訪車沿著村道緩行至村頭,一座高聳的綠色罐體矗立眼前,這便是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投建的農村能源革命沼氣發電項目。
技術人員王志介紹:“這座厭氧罐是整套系統的核心,每年能將3769噸糞污轉化為清潔能源和有機肥料。”
控制室電子屏幕上,發酵罐溫度、甲烷濃度、氣流儲量、儲氣容量等數據一目了然。“項目年發電13萬千瓦時,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905噸。”王志介紹。
對村民而言,最直觀的感受是“廢物”變成了“寶貝”。
毗鄰沼氣站的,是村里的大型養豬場,豬舍屋頂鋪設光伏板,場區干凈整潔,空氣清新。養殖戶馮彩龍算了筆賬:“以往每年僅糞污外運處理就要4萬多元,現在直送沼氣站,省下了電費、消殺費和肥料開支,一年能節約6萬多元。”
“以前畜禽糞污、餐廚垃圾是村里的‘老大難’。發展養殖怕污染,不發展又沒出路。但守著長江入鄂‘第一哨’這道生態防線,我們的發展路子必須得變,要對得起這身后的綠水青山。” “90后”村黨支部書記張文燦坦言,這場能源變革壓力不小。
“關鍵是要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并讓他們參與到決策中來。”張文燦說,村里通過黨員帶頭、召開壩壩會等方式,反復溝通算賬,逐步化解疑慮。如今,村里已建成沼氣電站、光伏長廊、風電樹、充電站。
他介紹,自2023年起,國網湖北電力推動土店子村多元化開發新能源,促進光伏發電、畜牧養殖、休閑娛樂等多業態協同發展,形成“新能源利用+污廢循環+產業帶動”新模式。
綠色發展,使這里成為湖北省首個實現百分之百清潔能源供應并能離網運行的“綠電村”“零碳村”。
一條從“綠水青山”到“云端客來”的轉化路徑
8月12日,第二日。
早上7點,鳥鳴聲將記者喚醒。推開民宿的玻璃窗,只見云霧從山谷間緩緩升起。不到10分鐘,整個民宿便仿佛漂浮在云端之上。
這家民宿叫“云上土店”,此情此景,恰如其名。
記者走上觀景平臺,只見3座銀白色的“太空艙”和數間特色小木屋依山而建,懸挑于峭壁之上。入住于此,絕美景色盡收眼底。
“夜晚能看見銀河,清晨一睜眼就看見云海。”來自荊州的游客羅成玉拿著手機拍個不停。她和家人已連續4年來此避暑康養,還和“恒苑農莊”民宿老板張永恒一家成為朋友。
從“云上土店”出發,沿盤山公路前行,“怡然居”“山行”“鳳娃子”……各式農家樂牌匾在綠蔭間隱現。
“土店子以前可沒這么火!”巴東縣婦幼保健院駐土店子村第一書記付林回憶,發展的過程曾伴隨陣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進行178棟民居風貌改造,需要說服每家每戶;建設“花園式”生態公墓,搬遷、整改數百座墳墓,更是對傳統習俗的巨大挑戰。
發展的轉折點,始于一場對村莊未來的重新審視。
“依托高山涼爽的氣候優勢和緊鄰縣城的區位優勢,我們明確了‘避暑康養’定位,將村里規劃為田園休閑區、康養度假區等,引導產業有序發展,號召村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付林說,這種堅持規劃先行、逐步推進的定力,使得土店子村的旅游由冷變熱,避免了無序發展。
“說起旅游,建議你們去訪一訪‘火爐子’,村史館為他專開了一頁!”張文燦插話。
這等奇人,豈能不見?
驅車翻過了幾個山頭,終于來到火爐子生態農莊。
“火爐子”是農莊主人譚光俊的小名。2020年,他返鄉創業,開辦了這家特色農家樂,如今已是名聲大噪。
“我是村里第一批開農家樂的,那時全村就兩家。”他一邊沏茶一邊說,“剛開業每天只有一兩桌客人,后來生意越來越火爆,去年最熱的時候,天天滿座。”
“農家樂開在山尖尖上,為啥這么多客人來?”記者問。
“我們這里平均海拔1400多米,有客人說,在這里吃頓飯比在城里吹一天空調還舒服!”譚光俊自豪地說,氣候涼爽好避暑,加上村里每年都策劃梨花節、采摘節等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
“大伙兒都說你去年掙了100萬元,是不是真的喲?”付林打趣道。
“那是毛利潤,還要減掉開支呢!”譚光俊靦腆地笑了笑。
如今,土店子村已發展10家農家樂和31家精品民宿。“避暑經濟”與“云上經濟”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
一個由“梨園”到“果鏈”的增值密碼
8月13日,第三日。
清晨的土店子村再度籠罩于朦朧細雨中,一棟純白色建筑靜立在青山之間,它是土店子村的冷鏈倉庫。
記者到達時,工人們正推著手推車,將一箱箱精選好的梨子送入低溫儲藏區。
“我們實行分批入庫,梨子采收后第一時間進庫保鮮,再按訂單發往全國各地。”將軍山農牧開發有限公司合伙人譚明喜一邊說,一邊指向整齊碼放,幾乎頂到天花板的果箱。“這里溫度適宜,梨子可以在穩定低溫中慢慢沉淀糖分,保持香甜。”他隨手拿起一個梨子向記者展示,“果形飽滿、色澤透亮,如今能賣到8元一斤,主要銷往大城市。消費者都認可我們的品質。”
時光倒流至今年4月,這里是另一番景象:全村500畝梨園化作一片雪白的花海,游客慕名而來,穿梭其間,沉浸式體驗“歸園田居”的獨特魅力。
“今年梨花節期間,我們接待了5萬多名游客,92家小商小販沿線擺攤設點,實現旅游經濟收入98萬元。”付林介紹,梨產業帶動全村80多戶群眾致富,戶均年增收超過1萬元。
從種梨賣果,到集標準化種植、冷鏈倉儲、電商銷售、梨花節旅游體驗于一體,土店子村正將梨產業不斷延伸,串起了一條日益完善的“果鏈”。
老村支部書記張永堂見證了村里的變化。他動情地說:“我們守住了這片綠,如今它正回饋著我們。以前村里的人都往外跑,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回來了。”
三日采訪結束,歸途中回望村莊,但見光伏板在雨中泛著藍光,沼氣罐與青山遙相呼應。
這個小小山村的綠色變革,不僅僅是自身的求富之路,更是作為長江經濟帶上一顆微小的生態“螺絲釘”,在以自己的方式踐行著“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