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第一縷陽光掠過長江三峽的峭壁,化作滿江金波時,這條奔涌了千萬年的大河,都會在時光的卷軸上給出嶄新的應答。

在2025“大河對話”開幕式上,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強調:“江河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人類世界永續發展的高度,統籌謀劃以長江、黃河為主的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擘畫實施的國家重大戰略。話語背后,是長江從遠古到今朝,從未停歇的“應答”之路——它用每一朵浪花,回應著文明的追問;用每一段江流,思考著人類的未來。從350萬年前繁昌人用石器叩擊江水,到今天全球專家共商水安全的對話,長江的應答,始終與中華文明同頻,與世界文明共振。
長江應答的活密碼
長江的第一份“答卷”,寫在中華文明的基因里。它從青藏高原的冰川起步,裹挾著各拉丹冬山的雪水,穿越橫斷山脈的險峻,滋養著四川盆地的富饒,最終在長江中下游平原鋪開千里沃野。這條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長河,用180萬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9282億立方米的年徑流量,支撐起中國40%的人口與45%的經濟總量,更講述著一段從未中斷的文明敘事。
河姆渡遺址的稻穗印痕,是它對“如何孕育農耕文明”的最早回答——那些距今8000年的稻谷,改寫了人類農業史的版圖;銅綠山下出土的青銅禮器,是它對“如何構建禮樂秩序”的回應——斑駁的銅綠里,映著先民對天地人的敬畏;云夢秦簡上的竹簡文字,是它對“如何治理江河大地”的思考——從“田律”到“倉律”,法治的智慧沿著江水代代相傳。而曾侯乙編鐘2800多個樂音里,更是回蕩著“楚有才人”的豪邁和“上下求索”的深沉。

尼羅河的金字塔見證了法老王朝的興衰,亞馬孫的雨林散落著印第安部落的秘史,長江,在千萬年里始終是中華文化的“主動脈”。今天,十年禁漁讓江豚種群從瀕危邊緣回升至1249頭,“水清岸綠、江豚逐浪”的美景成為常態;長江干流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武漢成為全球首個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這些正是長江對“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護”這一全球命題,給出的東方答案,聯合國將其列為全球生態修復案例,就是對這“應答”智慧的國際鑒定。
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長江的應答,卻讓每一次“踏入”都能觸摸到文明的脈絡。它不是孤立的水流,而是中華文明的“活載體”;它的應答,絕非孤芳自賞的獨白,而是與世界大河和鳴的交響。當“大河對話”匯聚尼羅河、亞馬孫河、多瑙河的智慧時,長江拿出的,是一份寫滿“天人合一”“協和萬邦”的答卷,并以此寫下人類文明永續的可能。
長江應答的關鍵詞
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長江面對的考題變了:全球水安全的挑戰、高質量發展的訴求、文明互鑒的期待,都在呼喚一份更具時代性的“答案”。王忠林在2025“大河對話”開幕式上致辭,給出了清晰的方向:厚植生態本底,建設美麗長江;強化科創引領,建設創新長江;提升樞紐能級,建設開放長江;賡續歷史文脈,建設文化長江;強化興水治水,建設安瀾長江。
“美麗長江”的應答,始于習近平總書記“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的囑托。在湖北,1061公里的長江岸線經歷了一場“生態革命”——曾經的化工企業搬離江灘,取而代之的是百里長江生態廊道;曾經的污水直排口被封堵,換來的是江水清澈、魚蝦洄游。越冬的候鳥與城市天際線共舞,江豚躍出水面的身影,成為“美麗中國”最生動的注腳。
從大禹治水到都江堰,從三峽工程到長江大保護,中國人民始終在探索與水和諧共生的路徑?!懊利愰L江”的答案,延續著這樣的探索。它不是“只保護不發展”的消極退守,而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主動作為。當習近平總書記稱贊“武漢與濕地融為一體,生態宜居”時,我們讀懂了“美麗長江”的深層含義——它是長江對“如何守護生命家園”的回答,是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鮮活實踐。
如果說“美麗長江”是長江的底色,那么“創新長江”就是它奔涌的動能。在湖北,光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大健康三大產業突破萬億級,19個千億級產業撐起經濟總量跨越6萬億的脊梁——這是長江對“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應答。那些矗立在長江干流上的水電站,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綠色動能”的發生器;科研人員研發的數智化治理平臺,將水質監測、生態修復的數據實時互通,為多瑙河、湄公河的治理提供技術參考——這是長江對“如何用創新守護生態”的動人書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長江的創新,始終圍繞著“綠色”與“可持續”的核心——它要回答的,不僅是中國的發展命題,更是全球大河治理的技術難題。

“開放長江”的關鍵詞,寫在長江黃金水道的波光里,也刻在武漢陽邏港的集裝箱上。那些穿梭的貨輪,像是長江伸出的“手臂”,連接著內陸與海洋。王忠林指出,加快三峽水運新通道建設,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放眼這條通道,早已超越了地理的界限。
長江江豚保護技術推廣至柬埔寨,讓伊洛瓦底江豚新增5頭幼豚;“大河對話”吸引20余國專家共商流域治理,武漢牽頭推動“文化發展共建”與“治理經驗共享”;中國企業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幾內亞凱樂塔水電站,將長江的治水智慧帶到異國他鄉——這是“開放長江”對“如何聯通世界”的回答。它不是單向的輸出,而是雙向的奔赴:讓每一條大河的治理經驗,都能成為全人類的財富。長江的開放,始終是“協和萬邦”的中華智慧在新時代的實踐,并用每一次國際合作的握手、每一次技術的共享,給出“如何讓一條河流成為連接文明的橋梁”的答案。
“文化長江”的應答,是長江文脈的賡續,也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的橋梁。在湖北,“荊楚文脈賡續工程”讓楚國八百年文化煥發新生:云夢秦簡的文字被數字化復原,游客可以通過AR技術“觸摸”兩千年前的法律條文;“錦繡長江”非遺展讓蜀繡的針腳、楚劇的唱腔,走向尼羅河、亞馬孫河的岸邊。長江沿線38處世界遺產,從武當山的道觀到大足石刻的造像,每一處都是文明的坐標。當中國的考古技術幫助埃及守護法老文明時,“文化長江”的答案便有了全球意義。長江的文化智慧,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是“美美與共”的胸懷,它不是文化的“輸出”,而是文明的“共鳴”。

而“安瀾長江”,則是長江對“如何守護人民幸?!钡某兄Z?!鞍矠憽辈恢褂诜篮?。引江濟淮、引漢濟渭等重大水利工程,讓“一泓清水永續北上”,解決了北方地區的缺水難題;“河湖長制”的全面實施,讓每一條支流都有人守護,每一滴江水都清澈見底;“興水利、除水患、提水質”的實踐,讓長江成為“惠民之河”。當家住長江邊的人們不再擔心洪水淹沒家園,當城市居民打開水龍頭就能用上放心水,當農民在旱季迎來長江的補水——這些平凡的幸福,就是“安瀾長江”給出的最珍貴的答案,詮釋著“人民至上”的理念,讓長江成為一條真正惠及民生、造福后代的幸福之河。
長江應答的主人公
長江的應答,從不是河流自身的獨白,而是億萬人民用雙手書寫的篇章。我們說“長江在應答”,其實是在呼喊:是人民,用智慧與汗水,讓這條河有了回答的力量;是人民,用堅守與創新,讓長江的“答卷”有了溫度與深度。

應答者,是十年禁漁中放下漁網的漁民。在湖北荊州,曾經以捕魚為生的人們,如今成了江豚守護者。每天清晨,他們駕著小船巡查江段,記錄江豚的活動軌跡。正是他們的退捕,換來了江豚的逐浪,換來了長江生態的復蘇。他們是長江“美麗”答卷的第一作者,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理。
應答者,是三峽工程的建設者。上世紀90年代,數十萬工人奔赴三峽,建起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他們中,有犧牲在建設一線的工程師,有遠離家鄉的鋼筋工,有堅守崗位的質檢員……正是他們的汗水,澆筑了防洪的屏障,點亮了清潔能源的希望。他們是長江“創新”“安瀾”答卷的書寫者,用最堅實的臂膀,扛起了“守護大江安瀾”的責任。
應答者,是守護中華鱘的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所,科研團隊堅守40年,攻克中華鱘人工繁育的難題,累計放流超3000萬尾。“中華鱘是長江的活化石,我們不能讓它消失”。正是這樣的堅守,讓長江的生物多樣性有了保障。他們是長江“美麗”答卷的探索者,用最嚴謹的態度,破解著“物種保護”的難題。
應答者,是傳承楚劇的藝人。在湖北武漢,楚劇演員化身老師帶著學生走進校園、社區,教孩子們唱楚劇、畫臉譜?!俺∈情L江文化的線,不能斷在我們手里”,這樣的堅持,是文化傳承者的擔當。正是他們的傳承,讓荊楚文化在煥新中綿延。他們是長江“文化”答卷的傳播者,用最真摯的情感,續上文明的脈絡。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長江的每一頁“答卷”,都是人民智慧的結晶。長江邊,武漢市民在晨跑;長江畔,黃岡農民在曬谷;長江口,上海貨輪在啟航——這些平凡的場景,正是“長江應答”最動情的畫面。因為有了人民,長江的“應答”才有了溫度;因為有了人民,長江的“應答”才有了力量;因為有了人民,長江的“答案”才能在與世界大河的對話中,盡顯光華。
新的一天開始了,長江,這條奔涌的大河,又將踏上新的“應答”之路。而它的答案,終將是:讓一江碧水永續東流,讓文明之花永續綻放,讓人類的未來,在與大河的和諧共生中,更加美好。這,就是長江的應答,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承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