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田城 通訊員 柯棠雯)記者9月28日獲悉,湖北大學“聲聲不息實踐隊”日前先后走進湖北考古博物館、武漢長江文明館、橫渡長江博物館及智苑社區,通過 “線上直播 + 線下講解”“館館聯動調研”“社區宣講互動” 等形式,探尋長江文化底蘊、傳播生態保護理念,以青年實踐助力長江文化傳承與流域生態保護。
在湖北考古博物館,隊員肖博韜擔任講解員,借助“考古現場復原+文物故事化解讀”的方式,將館藏文物與它們所承載的文化記憶娓娓道來。直播間內,實時彈幕不斷滾動,點贊與好評頻頻刷屏。許多觀眾留言表示“要把鏈接分享給家人朋友”,線上互動氣氛熱烈。
肖博韜則圍繞一件紅陶杯,從制作工藝、年代背景到實際用途,細致解答游客疑問。清晰的邏輯與扎實的內容,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連連稱贊。
該館一位志愿者表示,“了解武漢的歷史根源,正是大家走進考古博物館的意義所在。”
此次博物館之行,不僅拓寬了隊員的專業視野,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實踐。
在長江文明館,隊員們從“走進長江廳”開始,在專業講解員的引導下系統了解了長江的地質演變歷程。
館內陳列的紅陶杯等器物,與隊員們此前在湖北考古博物館所見形成呼應,呈現出長江流域人類文明發展的延續性與連貫性。
展覽不僅梳理了自然地理變遷,還借助戲曲、民俗等文化元素,揭示出人文傳統與長江生態之間長期依存、共生的關系。
館內一支“小小志愿者”團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這些小志愿者用語活潑、講解清晰,為觀眾介紹展品背后的歷史與文化,現場氣氛活躍,互動頻繁。
在橫渡長江博物館,隊員們系統了解了橫渡長江傳統的歷史淵源,以及武漢國際渡江節已成長為“城市名片”的發展脈絡。參訪過程中,實踐隊員通過細節觀察、交流詢問與交叉比對,不僅增強了對長江文明的認識,也完成了一次從自然到人文、從歷史到現實的跨領域學習。

圖為實踐隊于長江文明館聆聽長江水系講解。 劉巧鈺 供圖
8月25日,在智苑社區,隊員們面向老年人與兒童開展了一場以“長江大保護”為主題的知識宣講與文化體驗活動。
隊員肖博韜以團隊在多館調研中積累的案例與數據為基礎,用通俗的語言和生動的故事,向居民梳理長江流域的歷史文化與生態變遷,重點介紹了近年來水質改善、江豚重現等環境向好現象。
在長江元素剪紙區,隊員們一對一指導老人與孩子創作剪紙。大家圍坐桌邊,細心勾勒江豚形態,不一會兒,一幅幅稚拙有趣的作品逐漸成型。

圖為智苑社區居民參與長江主題手工剪紙活動。 社區工作者 供圖
繪畫活動中,孩子們以畫筆描繪心中的母親河,并用在畫紙上按下彩色手印,象征“守護長江,從我做起”的承諾。活動現場氣氛溫馨,笑聲不斷。
社區志愿者江奶奶回憶童年時在清澈江畔朗讀的時光,她說,“江水清清,那時讀書特別有勁兒。”“潮起潮落里,藏著我大半輩子的回憶”,言語間滿是與長江綿長深厚的情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