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多年前,在李白的詩句里,武漢就被稱為“江城”,大江浩蕩,孕育出“嗓門大、性子急”的武漢人,長江奔流恰如城市動脈,而湖泊則似溫潤的靜脈。東湖——武漢百余湖泊中的“明珠”,攜手與之正相望的武漢大學凌波門,締造出一幕幕日出晚霞奇景;這里,仿佛最能詮釋武漢人粗獷之外更深的性格底色——浪漫。


清晨的凌波門,旭日東升,吸引不少年輕人前來打卡拍照。 記者胡冬冬 攝
被譽為“武漢最像海的地方”
凌波門,指幾排伸入湖中、迂回環繞的棧橋組成的臨湖景區,因正對武漢大學的凌波門而得名。
在民間口述史中,該處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由李四光選址規劃,原為武漢大學用于教學的露天游泳池。
張學良在此倡導“男女混泳”的故事廣為流傳:1934年左右,張學良在凌波門游泳池讓趙四小姐率先下水游泳,此舉直接挑戰了當時社會上“女子游泳有傷風化”的保守觀念,武大體育系主任袁浚借此推動校方首設女生游泳課,開全國風氣之先。郭沫若在《洪波曲》中寫道:湖水清深,山氣涼爽,而臨湖還有浴場的設備,太平時分在這里讀書是有福了。
景區豎立的一塊石碑上記載:“凌波門游泳池”建于1956年,并提及向東約400米處,有20世紀建得更早的游泳場。
武漢藝術家李巨川撰文佐證道:他在劉文祥的《珞珈筑記》中看到一張1936年的《國立武漢大學校舍平面總圖》,圖上學校在東湖邊建有一大一小兩個“游泳場”;大的一個在今凌波門往東300多米所在處,老武漢人叫“航海俱樂部”的地方,小的這個為武大游泳池。兩個游泳池都是木棧橋。最初,棧橋起到水中圍欄作用,此后被改造為水泥棧橋。
關于凌波門的名字,也是很晚才有的。據一些武大畢業生回憶:20世紀70年代,武大連圍墻都沒有;80年代末,湖濱有了一個校門,學生一般稱“湖濱那個門”,校外人則稱“武大后門”;90年代初,學生們賦予的“凌波門”一名逐漸被學校采納。

清晨時的凌波門。趙妤供圖
在“70后”武漢人王女士記憶里,凌波門就是小時候每年暑假一大家人都要去游泳的地方。住漢口的她和爸爸媽媽、表哥表姐們一起,帶著鹵雞蛋、饅頭、牛肉、雞蛋糕,開水瓶里還裝著冰酸梅湯,一行20多人浩浩蕩蕩地騎著二八單杠自行車,沿中山大道、穿漢水一橋,再經長江大橋、過首義路,抵達凌波門,然后一游就是一整天,游到手臂都要脫一層皮。當時,東湖的水特別清澈,清澈得可以看到湖底的水草。“20世紀90年代,武漢人消夏都是去東湖,爸爸媽媽當時還那么年輕。”那份快樂讓她至今回憶起來,臉上都滿是笑容。
如果說在2011之前,凌波門還主要是武漢人的親水勝地,那么伴隨著這一年的一場暴雨,它因為在網上爆紅而走向全國。
當時,東湖水位暴漲,沒及湖中棧橋,一群即將畢業的武大學生,穿著學位服在棧道上拍攝了一組飛奔的照片,遠遠看上去像是“凌波微步”。有學生戲謔道:“東臨珞珈,以觀滄海”。這被媒體報道后,又有很多學生和市民前往效仿。自此,凌波門被譽為“武漢最像海的地方”。
大量游客打卡武漢第一站
2025年8月9日凌晨5時,凌波門碼頭燈火通明,首批50名游客登船體驗了今夏新推出的“凌波追光日出專線”,90分鐘的航程開啟,標志著武漢首條水上日出觀光專線正式運營。
“看到太陽躍出湖面,浮光躍金的那一刻,覺得一切都值了。” 在社交平臺上,眾多博主連發十幾張圖,分享來此看完日出的心情。他們整理好“攻略”:一定要早到,最好4時20分就來搶最佳機位;穿淺色衣服,你大概率能拍到你的“人生照片”;棧橋人多,要小心別讓手機掉進湖里……


2025年7月2日,凌波門的日出。趙妤供圖
這里是大量外地游客來武漢旅游打卡的第一站,下了火車高鐵,不少人來不及放行李,就連夜趕赴,加入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師、牽手的情侶、嘰嘰喳喳大學生組成的大軍,成為共同等一場日出的人。
有網友記錄了今夏來凌波門看“世紀朝霞”的感受:4時50分左右,先是天際線裂開一道金光,之后它像是被點燃的火焰,紅的、橙的、粉的、金的……整片天空都在“燃燒”,湖水也被染成橘子海,手機拍不出它萬分之一的美……5時30分,耳邊的鳥鳴聲逐漸清晰,湖畔開始冒出晨跑的人、踩水的小孩子……
“原來早起能看到這么鮮活的人間。”“一次心血來潮的追日出行動,換來熾熱的,生命力滿滿的2小時。”
相比看日出,一部分人更愛它的“藍調時刻”。藍調時刻通常指日出前和日落后的半小時。此時,光線柔和,天空呈現出由淺入深的藍色,浩渺開闊的東湖往往讓人產生是海的錯覺。黃昏過后,沿著湖面亮起的街燈、遠方的城市霓虹與建筑剪影,又為這水天一色的藍增添了電影鏡頭般的浪漫。不少人感慨,盛夏的武漢凌波門,讓人仿佛置身于La La Land(電影《愛樂之城》中場景)。
武大畢業生黎衡寫過3首以《凌波門》為題的詩,他用“氣象萬千”來形容凌波門。學者蘇雪林也曾用這樣一段話形容東湖:“朝霞夕暉,光彩變化,月夜則淪漣閃爍,銀波萬頃,有海洋的意味。”

凌波門的“藍調時刻”。徐曉供圖
“像在劇場一樣觀看湖景”
2012年5月4日,長江日報發表一篇題為《作別了!凌波門前東湖邊那道棧橋 有關部門:拆除棧橋為阻止“野泳”》的報道,配圖顯示,凌波門的水泥棧道從中間被截斷。報道寫道:在4月26日的一個凌晨,棧道被低調拆除。一位負責人回應:“不拆不行了,每年有多少野泳者在此喪生。”
兩年后的7月,楚天都市報刊發題為《凌波門棧橋拆留之爭再起波瀾》的報道。彼時,棧道在被拆斷兩年后,被市民私下用鐵棍與木板進行了修復。棧橋被拆,曾引發部分師生的反對,“凌波微步”照片主角之一的武大2011屆畢業生孫琳凱說:“它是武大地標之一。管理部門突然拆掉,很傷害我們感情。” 而一位外地來的游客則感到困惑:“木板搭的棧橋看起來很危險,而且這里的湖水看上去也不干凈,想不通為什么來這里游泳。”

2014年7月17日,被民間修復的凌波門棧道。記者彭年攝
的確,曾經碧波蕩漾、游泳時會有小魚小蝦追著你咬的東湖,在當時,已出現水質污染。2010年,長江日報組織過一個“愛我百湖.東湖排污口大調查”行動,志愿者們對東湖全線進行了調查,找到50多個排污口,有些直接排污水。
改善東湖水環境質量成為當務之急。從2009年起,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開始實施;2017年,深層污水傳輸隧道——武漢大東湖深隧開工;2019年,全面排查東湖流域入湖排口……通過外源截污、魚類調控、水生植被的恢復,東湖的生態系統逐漸回歸。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人員為東湖設計的“水下森林”,他們篩選出最適合本地水域的水草品種——譬如苦草,一種可吸收底泥里氮、磷等有機物的有根植物,既為湖水提供天然的凈化,又為魚類提供棲息地。
320萬平方米的沉水植物被種植,工作人員定期維護生長情況,這片“水下森林”讓東湖水生植物從不到100種增至158種,水質也從最差時的劣Ⅴ類穩定到了Ⅲ類,達到40年來的最佳水平。
生態的改善吸引來種類繁多的鳥類,霞光映照下,青頭潛鴨、紅嘴鷗、鸕鶿及上萬只從北方來此越冬的候鳥,為凌波門的碧波增添了靈動詩意。

凌波門的棧橋。記者胡冬冬攝
凌波門改造,牢固安全和百年人文底蘊的兼顧一直是討論焦點。武大一位教授曾提出:“可以修舊如舊……處理得當,這里會成為東湖邊的一處亮點。”
2015年,國內首條城區5A級旅游景區綠道工程啟動,東湖綠道成為市民與游客的鐘情去處。至2023年底,東湖綠道三期工程啟動,其中包括對凌波門棧橋的改造升級。“我們非常審慎,因為廣大市民寄予了厚望。”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規劃建設處相關負責人說。
2024年6月25日,東湖綠道三期全線貫通,與一二期銜接,串聯起山、水、園、林、城,這條被定位為“書香道”的綠道中,“凌波觀日”成為重頭戲。
改造后的凌波門整體結構未改變,幾條水泥黃的棧道交錯伸入東湖,棧橋橋面寬度為保持原風味并未擴張,只是底部立柱進行了加固,同時整體棧橋延長了數米,湖底鋪設了海沙,湖岸邊也多了一片小沙灘,還有三班倒執勤的安保和救生員。
“湖邊鋪了沙以后,有點像兒童樂園了。”有爸爸每天都帶著孩子來凌波門玩沙。在沙灘邊,又增設了幾排石階,市民走累了就坐下,“像在劇場一樣觀看湖景”。

改造后的凌波門。網友“清風”供圖
一代代人的青春故事在此上演
關于凌波門的歌謠有很多。歌手彭坦發布單曲《凌波》,唱道:“優哉游哉……凌波綻開。在徘徊,在發呆,在跳水,在戀愛……”歌手馮翔在《凌波門》里用武漢方言唱:“過些時熱天就來了,我們就可以一起往東湖跳……”

2017年,跳東湖發起者之一吳智強在跳東湖。受訪者供圖
跳東湖——在它成為全國知名的文旅IP之前,最初源于一群年輕人的突發奇想。2010年夏天,武漢人劉真宇在凌波門組織了第一場BMX(自行車越野運動)跳湖行為藝術,以棧橋突出的一角為平臺,騎著自行車、踩著滑板,以高難度動作躍入東湖。
之后,“跳東湖”逐漸成了武漢夏日的經典派對,融合了跳水、音樂、美食、露營,參與規模從起初的幾十人到今夏的4.92萬人,參與者大多“奇裝異服”,有跳舞的,有玩滑板的,有蹬小輪車的,有踩無動力水翼的,或僅僅是直直地入水,張揚、明媚、快樂。
2022年夏天,一則名為《游者多未懼》的短片在社交平臺刷屏。短片記錄了一群武漢人在凌波門跳水的場景。導演叫張小鯊,他想創作一個表達疫情后武漢人共同情緒的片子。劇本寫好后,他原打算在公園拍攝,勘景時偶遇了凌波門一群跳水的“老桿”,當即決定:“就拍他們!”原劇情和臺詞都隨之改變,短片轉為半紀錄片形式。無打光,無職業演員,手機鏡頭藏匿于人群中。


《游者多未懼》劇照。受訪者提供
鏡頭記錄下這群自稱凌波門跳水隊隊員們的清晨。嘻嘻哈哈間,年齡在50歲上下的老哥們相互開著玩笑,“把氣氛搞起來,三、二、一,跳!”隨后以漂亮的“飛燕式”“鐮刀式”動作跳入湖中,最后,人們齊聲呼喚“一把手,來一個!”
“一把手”名叫肖劍波,14歲時一只手臂被車軋斷。他總說“別人做不來的事,我一只手都能把它做好。”“來就來!”“一把手”坦然脫掉上衣,以優雅姿態一頭扎進湖里。人們高呼“凌波門,精神!”“嬉鬧凌波,斬浪快意。你我游者多未懼。”張小鯊在片尾寫道。
不少人評論,看完熱淚盈眶,“人活著就是這股精神。”張小鯊回應,自己只是碰巧遇見幾個普通人,在經歷創傷后仍好好地把日子過下去,“也許就是這個東西撫慰了大家”。
沒有凌波門的夏天是武漢人難以想象的。以校園門口的百年棧橋為背景,一代代人的青春故事在此上演。
去凌波門吹吹風,捏一罐啤酒在湖岸發呆,在深夜對著湖喊出暗戀的女孩名字,在清晨從凌波門的梧桐樹下跑過,在童年的記憶里與父母一起玩水……凌波門,快樂、豪邁,氣象萬千,它恰如每天的日出與晚霞,是平凡生活中的一絲奇跡,又是稍有熱情就能享受的極致浪漫。

美得可以做壁紙的凌波門景色。網友“清風”供圖
(長江日報記者占思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