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鄉村發展“單打獨斗”,到聯村共建“抱團振興”;從傳統農業“靠天吃飯”,到村企聯營托底收益;從農特產品質優難賣,到“觸網”運營后搶手熱銷……
金秋時節,記者在枝江市農村采訪時看到,村集體經濟的“家底”厚起來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鄉村振興的動能更強勁。該市將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不斷增強黨組織自身“造血”功能和服務能力,走出一條“聯村共建促區域發展、聯企共興促產業惠農、聯網共融促品牌出圈”的“三聯三促”新路子,形成了“米果菜、豬牛魚”六大特色產業鏈。
一組數據令人振奮:2024年,枝江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6017萬元,比2020年增長3418萬元;其中過50萬元的村31個,比2020年增加22個。

聯村共建
片區大協同,一村一特色
“幾個村‘各吹各的號’,不連片、規模小,產業擺不開。”回顧楓林月季園9年多的運營,董市鎮曹店村黨支部書記李傳平深有感觸。
楓林月季園一直是“單打獨斗”,園里火周邊“冷”。近幾年,月季開園不再是一村獨辦,相鄰6個村“共唱經濟戲”,聯村旅游紅紅火火,景區年均運營收入達1500萬元。

▲枝江董市鎮楓林月季園。
聯村共建是破題關鍵。董市鎮黨委以曹店村、平湖村為核心,聯合周邊4個村成立聯村黨建協調委員會,統籌整合土地、資金等資源,打造農文旅產業集群,實現“片區大協同,一村一特色”。
大村帶小村,強村帶弱村。枝江組建8個聯村黨建協調委員會,依托各村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動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產業聯營,破解要素分散、組織分隔和利益分化的困境。
春賞花、夏摘果,安福寺鎮做強“桃”經濟。該鎮秦家塝村、靈芝山村等村聯動發展萬畝桃園,串起觀光采摘、鮮果銷售、精深加工產業鏈,年綜合產值超3600萬元。
蔬菜大鎮七星臺鎮以孫家港村為核心村,聯合周邊張家場村、新場村,共建全場景助農電商平臺,統一打造“七星鮮蔬”品牌,共享銷售渠道,實現農產品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

聯企共興
攜市場主體,帶農戶入“鏈”
9月25日清晨,仙女鎮向巷村果農穿梭于橘林之中,熟練地將早熟蜜橘從枝頭剪下,運往桔緣柑桔專業合作社分揀中心。
向巷村探索“村社合一”發展模式,由村黨支部領辦股份經濟合作社,吸引300多戶村民以土地等資源或現金入股,發展休閑旅游、數字果園、水果采摘等項目,年底盈利后按股份分紅。

▲枝江市仙女鎮向巷村。
“柑橘年產量已突破1萬噸,遠銷俄羅斯、越南等國,銷售額近2000萬元。”向巷村黨支部書記周代年說,村集體聯合桔緣柑桔專業合作社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豐聯佳沃公司,帶動農戶深度融入產業鏈,戶均年增收超10萬元。
支部定方向,黨員帶群眾,產業促增收。枝江出臺系列政策,支持村集體領辦農民合作社等經濟組織,推廣“支部+市場主體+基地+農戶”模式,把村集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銀行、擔保公司等聯合起來,共謀發展、共享收益。
地處枝江甜瓜核心產區,董市鎮雙湖村成立村辦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標準化種植甜瓜260畝,帶動周邊擴產1100畝,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并“牽手”山姆等商超,八成甜瓜直供上海、廣東等地。
“有‘田保姆’兜底,從種到收都不需要我們管。”5年前,問安鎮萬水橋村一組村民閔永福把自家14畝水田交給了“田保姆”中化現代農業宜昌分公司,每年土地流轉收入6000多元。從地里抽身后,他外出務工每年還能掙個2萬多元。
萬水橋村黨支部攜手央企中化農業以來,通過全托管、半托管模式,構建水稻種植、加工、服務、銷售的全產業鏈,帶動農戶每年畝均增收300多元。

聯網共融
“小白”變高手,田頭到餐桌
“色如金甜似蜜,好看又好奇(吃),書記的‘枝普’口音蠻親切。”9月24日晚,百里洲鎮楊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楊春江剛一開播,直播間就涌進了近百名網友圍觀。

▲百里洲鎮楊家河村黨支部書記楊春江(左)正在直播助農。
如何讓砂梨賣得好、銷得遠?楊春江和村干部們多次試水后“觸網”,把直播間搬進果園。今年6月以來,楊春江和伙伴們在直播間賣出砂梨2萬多斤,銷售額突破12萬元。
讓“互聯網+”賦能產業發展,推動綠色農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枝江市啟動直播助農計劃,精心遴選11個直播助農試點村和22名村干部出鏡人,打造“平時分散帶貨+市鎮兩級公共直播”矩陣。董市鎮平湖村青年干部首次直播帶貨,兩小時就銷售甜瓜、大米等農產品近3000元;顧家店鎮青龍山村聯合周邊村打造“周三直播間”,4個月銷售各類“土貨”數萬元……
枝江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周明介紹,依托農民豐收節、砂梨開園等文旅活動,共舉辦5期市級公共直播,22名村干部出鏡人累計更新視頻337期,開展直播202場次,帶動33個村、77名村干部踴躍參與,開展直播513場次,助農銷售額超200萬元。
線上直播開闊了視野,也拓寬了村干部的發展思路。安福寺鎮蔡家嘴村黨支部引導農戶向村集體流轉土地2300畝,招引3家涉農市場主體與村集體簽約,利用連片土地種植糧油、蔬菜。
“低效農田有出路,村級增收有門路,企業原料有來路。”村黨支部書記董犟介紹,村里與安福寺食品工業園2家食品加工企業及宜昌部分超市合作,發展訂單農業,打通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不僅還清了200多萬元歷史債務,村集體收入還躍居全鎮第一。
在“豐”景如畫的枝江大地,一個個“好支部”嵌在特色產業鏈上,一位位“好支書”扎進強村富民大潮中,塑造出鄉村振興最動人的模樣——既有黨建引領的力量,又有“頭雁”奮飛的身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