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向東寧?周萱?攝影?陳小彬?章文靜
掌上咸寧報道
去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湖北咸寧嘉魚縣潘家灣鎮十里蔬菜長廊考察時,勉勵當地干部群眾走科技之路、質量之路、品牌之路,把蔬菜種植這個富民產業進一步做好,讓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又是一年秋種忙。9月19日,記者來到長江之濱的“中國甘藍之鄉”嘉魚縣。
在潘家灣鎮四邑村,新翻的泥土帶著濕潤的氣息,在田疇上勾勒出深褐色的平行線。線條之上,點點碧綠的甘藍苗,如同跳躍的音符,奏響一曲大地樂章。
一件舊事,催生轉型之路
四邑公堤,始建于北宋年間,由赤壁、嘉魚、咸寧、武昌四縣先民合筑,千百年來,守護著長江南岸的萬頃良田。
得益于長江的饋贈,自上世紀80年代起,潘家灣鎮開始發展蔬菜產業,主要種植“兩瓜兩菜”(冬瓜、南瓜、甘藍、大白菜),尤其是甘藍遠近聞名,是嘉魚縣蔬菜的核心產品,成就了“北有壽光,南有嘉魚”的美譽。
在四邑村蔬菜大戶周元生的心里,一件舊事讓他記憶深刻。
“十多年前,鎮上2萬斤蔬菜運往外地,其中有幾百斤白菜因農殘略有超標,被處罰。”
周元生流轉了200多畝土地種植蔬菜,深知一紙罰單對本地蔬菜品牌的影響。
農殘超標的事如一記警鐘敲響。“量雖小,卻提醒我們,粗放種植的老路不行了?!敝茉f。在當時,市場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已然興起,傳統的種植模式不僅難以滿足新需求,也有農業面源污染風險。
一場圍繞“綠色”與“品質”的轉型在這片土地悄然開展。
村民魯萬華的60畝甘藍地位于蔬菜大道旁,匆匆吃過午飯,他就趕到田間移栽種苗。“去年這個時候,地里的菜已經被外地菜商‘包’了——我們的甘藍品質遠近聞名?!濒斎f華指著田地旁的物理殺蟲燈說,“別小看這盞燈,能管30畝地的病蟲害。現在都是綠色防控,我們這里的蔬菜不僅產量高,還品質好、無公害,客商每年早早就上門來預訂?!?/p>
類似殺蟲燈這樣的“黑科技”,在蔬菜基地比比皆是。
近年來,嘉魚縣將質量與品質視作蔬菜產業的生命線,更將其作為長江大保護的具體實踐,通過推廣健康栽培和標準化生產模式推動產業全面升級。
通過土地流轉,嘉魚縣實施“千畝成塊、萬畝連片、優質高效”的蔬菜標準園創建工程。
為了發展無公害蔬菜,殺蟲燈、黃板誘蚜、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被廣泛應用。
全縣嚴格執行《嘉魚甘藍生產標準體系》,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標準化生產體系。
截至目前,潘家灣蔬菜長廊內8個蔬菜品種獲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認證,25個蔬菜產品獲得無公害認證,嘉魚縣先后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農業標準化蔬菜生產示范區、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達標縣,“嘉魚甘藍”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
如今,千年江堤見證著新的守護——這場綠色轉型,是對母親河的莊重承諾:讓長江之水滋養綠色田野,也讓綠色田野回饋一江清流。

一粒良種,孕育江畔新綠
細雨蒙蒙中,湖北金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基地里,一方方整齊的田壟間插滿了編號牌,不同品種的蔬菜苗在秋雨滋潤下悄然生長。
如果說綠色防控守護著生態底線,那么一粒粒經過科技賦能的良種,則為綠色發展注入“芯”動力。
“基地每年培育2000多個蔬菜品種?!惫靖笨偨浝韽埥ńń榻B,當前有300多個品種正在試種,目標是通過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篩選出最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良品種。
每個新品種要經過一定時段的選育期,通過科學、氣候、市場“三道關”的考驗,才能從這所“種子學?!碑厴I,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其中,甘藍種子“思特丹”表現尤為突出。這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團隊與金潤農業聯合研發的品種,不僅抗寒性強,產量較普通品種提高20%,更成功打破了國外種子壟斷,填補了冬季甘藍市場空白,成為長江流域越冬甘藍的主栽品種。
“‘思特丹’已歷經多次迭代,我們儲備了十幾個改良品種。”張建建介紹,新品種抗病性持續增強,配合“三減三增”健康栽培等技術,推動蔬菜產業高質高效發展。
這些成果得益于科技支撐。金潤農業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和科研基地,構建起集物流中心、科技園區、育苗中心于一體的產業鏈條,正在建設的分子研究室將進一步提升研發能力。目前,公司年產蔬菜70余萬噸。
以金潤農業為示范引領,今年6月,長江流域越冬甘藍研發中心等6家科研與服務機構落戶潘家灣,形成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格局,有效帶動了產業升級,為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潘家灣鎮2.7萬畝蔬菜長廊中甘藍獨占2.1萬畝,全鎮蔬菜種植規模達10萬畝,帶動該鎮年產值突破10億元,躋身農業特色產業十億元鄉鎮行列。

一方田園,釋放“綠色紅利”
四邑村村委會里,一張規劃圖在會議桌上展開。圖中,生態景觀與特色民宿相映成趣,勾勒出令人向往的田園畫卷——這是計劃投資4500萬元建設的“四邑早安”田園綜合體項目。
“你看,這一片是民宿,那邊規劃的是兒童無動力樂園。”四邑村黨支部書記鄧志平手指圖紙,語氣里帶著干勁,“項目落地后,咱們村不僅能變美,更能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
該項目由縣文旅投、海南一家文旅企業與四邑村三方攜手推進,目前已完成規劃,首批8間民宿改造工程正在有序進行。這種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預計帶動周邊農戶每戶每年均增收2萬元。
漫步蔬菜長廊,紅色菜園項目研學基地內,一條580米長的果蔬觀光廊已建設完工,工人們正進行著最后的修飾。該項目由嘉魚縣紅色菜園供應鏈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計劃打造冷鏈集配中心,建設800畝種植基地。
目前,項目已與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武昌首義學院嘉魚教學改革基地建立勞動實踐基地合作關系,通過搭建“田間課堂”,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與此同時,嘉麗脫水蔬菜加工、佳禾農業果蔬烘干等項目的實施,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條,提升了蔬菜附加值。
從綠色防控的堅守,到一粒良種的革新,再到產業鏈條的延伸,當“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切實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發展價值,這顆長江邊的甘藍,書寫了一個綠色發展的生動故事——最持久的發展優勢,就藏在這片最純粹的綠色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