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見山山禿頭”的貧困村,到年接待游客超80萬人次的全國鄉村旅游樣板,湖北谷城堰河村用三十年時間,完成了從荒山到“金山”的精彩蝶變。這個曾經因交通閉塞而發展滯后的鄂西北小山村,如何憑借一杯茶、一片景,讓村民吃上“生態旅游飯”,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共富之路?

堰河村位于襄陽市谷城縣五山鎮,位列湖北十大名茶之鄉。不過,這個名頭的取得,還要歸功于善種茶的堰河人。腳步剛踏進堰河村,游客們就被農家嫂子的一杯“茶”給吸引住了。
“走到哪里,都有人向我們打招呼,邀請我們喝杯茶,像回到家了一樣。”這種淳樸的鄉風民風,打動了不少像張偉這樣遠道而來的游客。但是以前的堰河村,人稱“八山半水分半田”,曾因山受困。過去,村民靠山吃山,以砍樹賣柴為生,“見山山禿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是當地的真實寫照。

痛定思痛,堰河村黨委一班人意識到,擺脫貧困,堰河的出路在山,希望更在山。通過綠化荒山、發展茶園,堰河人一舉扭轉貧困面貌,掙到了創業第一桶金。今天的堰河人,在種茶上頗有心得。他們將牛奶、豆漿混進豆餅里,發酵成有機肥料,噴灌到茶田,在減少農藥化肥使用、改善土壤板結的同時,產出的有機茶口感相較于其他茶葉更加醇厚。

“以前茶葉做出來,我們背著蛇皮袋走南闖北去找銷路。”天藝茶莊經理姚進感慨道,現在堰河村的旅游項目越來越好,游客也越來越多。
把生態做成產業,將望天收變成高價值。游客來到堰河村,可以親身體驗采茶、殺青、揉捻等制茶工序,品嘗自己親手制作的新茶;還能在茶園民宿中,伴著茶香入眠,感受田園詩意生活。“平時工作壓力比較大,就想找一個比較安靜,環境優美的地方放松一下。”游客肖紅告訴記者,親身體驗采茶制茶的過程,感覺自己的身心都得到了治愈。

除了生態與文化,堰河村還注重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在堰河游客接待中心,記者注意到,這里的服務區、休息區、母嬰室一應俱全。同時,村里修建了寬敞的旅游公路,打造了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對傳統民居進行改造升級,發展特色民宿,目前全村已有30多家民宿,可同時容納數百人住宿。谷城堰河村民宿老板趙國輝表示:“我們今年把老房子改造成為民宿,我們這個民俗園一期有300多戶的民宿,都已經全部上市,基本上節假日如果不提前預訂的話,到我們這來根本沒有房位。”

為了讓鄉村旅游更具活力與吸引力,堰河村不斷豐富旅游產品和業態。這個“十一”來堰河村,不僅能帶走有機茶葉,還有山野菜、葛根粉等特色農產品,既滿足游客購物需求,又帶動村民增收。谷城縣堰河村黨委書記閔洪艷表示:“我們就是要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通過旅游產業帶動,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創業,實現共同富裕。”

今天的堰河村,不僅全域創建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還帶動周邊七個村抱團發展鄉村旅游。今年,他們與“兩山”理念發源地浙江余村成功牽手,加入中國和美鄉村共富聯盟,堰河農特產品通過共富超市銷往全國各地。

如今,一個年接待游客超過80萬人次的堰河村,為廣袤鄉村提供了一個鮮活樣本: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從不是一道選擇題。守住綠水青山的底色,深挖鄉土文化的特色,提升基礎設施的成色,鄉村就能煥發無限生機。堰河村的茶香,正飄向更遠的地方,它告訴我們,鄉村振興的畫卷,就在每一片被善待的山水間徐徐展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