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漢,92所高校如繁星散布,140萬在校大學生青春涌動,155個國家級創新平臺蓄勢待發。如何讓這座“大學之城”的豐厚科教資源,真正轉化為驅動城市發展的強勁動能?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正在成為武漢破解這一難題的核心抓手。

建設環大學創新發展帶,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重要要求的具體行動,是推動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重要路徑,是推動中心城區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

今年3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郭元強專題調研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工作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大力推進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為中心城區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不久前,市委專題會議將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提升到戰略高度,一場打破體制壁壘、促進校城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正在這座科教重鎮全面展開。

戰略覺醒:從“資源富集”到“動能迸發”
9月9日,市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進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精心培育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9月28日,武漢市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我市“十五五”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會上再次提到,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堅持以“用”為導向,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高水平建設環大學創新發展帶等平臺載體。

武漢市政協常委、武漢市供銷商業學校校長侯伯云對此深有感觸:“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必須把握時代機遇,高質量推進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這是實現‘校城雙贏’的戰略選擇。”
“我們不缺科研成果,缺的是成果轉化的高效通道?!蔽錆h市政協委員、市社會科學院區域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操玲姣表示,“過去武漢長期存在‘科技經濟兩張皮’的現象,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正是破解這一瓶頸的‘金鑰匙’。”

全域實踐:多點開花結碩果
洪山:打造“山水硅巷”品牌
“我們把環大學創新帶建設作為全區科技創新工作的首要任務?!焙樯絽^人民政府副區長鄔磊介紹,該區編制了《武漢市環大學創新發展帶規劃》,同步編制“一校一冊”。出臺“山水星光”計劃,配套推出“星光科轉8條”,打造“山水硅巷”品牌。

武漢理工大學船海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教授張尊華感受到了明顯變化:“洪山區政府把周邊高校形成一個大圈,讓我們高校聯手合作,利用大學周邊環境及相關企業和資金,形成全鏈條創新環境,進一步激發了老師們的創新熱情。”

目前,洪山區已建成多個創新園區,吸引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初步形成了“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聯動的發展格局。
武昌:構建“環高校知識經濟圈”
武昌區著力打造“中科·武大智谷”,重點建設小洪山科學城、中科-武大科教融合創新協同基地、珞珈創新港產業園三大核心項目。通過成立中科·武大智谷科創產業融合發展中心,構建“一站七中心”工作服務體系,設立武漢大學技術轉移概念驗證基金、采用“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模式等眾多舉措,力求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促成“AI醫療影像診斷系統”、“天問”人形機器人等一大批科研成果落地轉化。

江夏:建設“環高??苿撟呃取?/p>
江夏區充分發揮藏龍島、廟山大學城優勢,規劃建設“環高??苿撟呃取?,緊密結合區域大學學科特色,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創新集群。設立湯遜湖光量子研究院、華科大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重點建設光電信息技術產業園,與武漢紡織大學等單位共建“先進纖維材料中試基地”等平臺。持續推進環湯遜湖大學創新帶、湯遜湖夢想小鎮、科技工作者社區等工作,打造青年人居環境樣板片區。舉辦“智匯湯遜湖”賽事、議事廳等系列品牌活動,推動人才等創新資源流通。今年3月,該區出臺“科創33條”,三家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同時揭牌,全力推動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
在各類政策的支持下,江夏區成功研制出全球首臺掘爆機,氮化鎵激光芯片等科研成果成功突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撐。

整體來看,武漢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目前呈現出“多點開花、模式各異、初顯成效”的特點,在政策體系支撐、創新載體擴容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資源整合度、體制機制聯動、創新載體發展、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等方面,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優化。

破題路徑:機制創新與生態構建并舉
操玲姣委員建議,加快出臺市級層面的專項規劃,并納入“十五五”規劃,制定市級行動計劃。打造示范區,以“15分鐘創新生活圈”為抓手,優化周邊公共服務配套,實現“創業+居住+交流”一體化。優化政策供給與資源整合,建立“政策包”動態調整與跟蹤監督機制。

“試點管委會模式勢在必行?!辈倭徭瘑T提出,在環武漢理工等成熟區域設立實體化管理機構,賦予管委會規劃統籌、政策集成等權限,并納入高校代表確保決策話語權。她還建議打造融合新模式,構建“成本洼地”。推行“XOD+新PPP+EPC”復合開發模式,盤活大學周邊存量空間。建立“科技區長團”及“科技專家團”,探索“雙向掛派”機制,促進人才有序流動。構建全鏈條轉化體系。搭建線上線下一體化交易平臺,建設概念驗證中心、中試服務基地等全周期服務平臺。推行職務成果單列管理、“先試用后轉化”等制度創新,健全鏈式基金群和科技保險體系。

“我希望看到校城無界融合,創新資源自由流動,武漢成為全國科技成果轉化的‘首選地’。形成若干個15分鐘創新生活圈,校區、園區、社區融為一體,處處是活力迸發的創新場?!闭f起武漢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操玲姣滿懷期待。

侯伯云常委建議通過“高遠規劃、高位推進、高能支持”,將大學建設為城市的大學,將城市變成大學的主場,實現“校城雙贏”新局面。“借鑒美國舊金山灣區等發達國家以及北京中關村區域、西安環碑林區域等國內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經驗,站在把握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趨勢上,結合不同高校院所學科優勢,因地制宜地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布局若干各具特色的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彼粲跬ㄟ^國家部委協調、省級層面支持、市級層面統籌,成立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專班,盡快出臺市級或爭取更高層面關于我市環大學創新發展帶建設的支持政策。
侯伯云補充道:“理想的圖景是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形成‘熱帶雨林’式的創新創業生態。”

以“帶”為脈,鑄就“超大孵化器”
未來的城市競爭,本質上是創新生態的競爭。從洪山的“山水硅巷”到武昌的“知識經濟圈”,再到江夏的“科創大走廊”···武漢正加快把環大學創新發展帶打造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科技企業孵化培育和創新創業的重要平臺,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通過這樣一條紐“帶”,以破“墻”聚力的決心,打造科創強磁場,讓知識、人才、資本、政策等各要素自由流動、高效耦合,最終使整座城市成為一個無限生長的“超大孵化器”。
這座“大學之城”正在邁向校城深度融合的創新之城,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書寫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嶄新篇章。

融媒體記者:王凱 汪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