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鄂州堅決扛牢長江大保護政治責任,持之以恒做好環境保護、生態治理、綠色發展“三篇文章”,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江灣十年,轉身向綠。在長江大保護戰略實施十周年之際,鄂州融媒今日起推出《一江碧水向東流——長江大保護十周年 長江流域地市媒體百村蹲點調研行》欄目,走進江畔村莊,用文字記錄鄂州鄉村從“靠江吃江”到“與江共生”的十年變遷。
頭頂的天空湛藍湛藍,中灣村的江堤邊,60多歲的張伙平正在自家院子里拾掇桌椅。國慶中秋假期期間,好多城里人來這兒看江、玩沙、吃農家菜。“以前這時候,我正收拾漁網準備出江呢。現在嘛,收拾的是餐桌,迎接的是游客。”張伙平咧嘴一笑,眼角堆起了褶子,“不一樣嘍,真的不一樣嘍!”

不遠處的江灘上,一片綿延的沙灘在秋日陽光下泛著細碎的金光。幾個孩子光著腳丫跑著,笑聲順著江風傳得老遠。村民都管這兒叫“網紅沙灘”——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還堆著雜亂的碼頭和漁船?如今成了中灣村最火的“自然名片”。
01
咱們村,不能再吃祖宗的老本了

中灣村位于湖北省鄂州市華容區段店鎮東北部,北靠長江,西鄰南跡湖,國土面積5.3平方公里,全村下轄17個自然灣,共897戶2652人。村里的老一輩人,幾乎都是在水上漂大的。“靠江吃江”,是他們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法則。七十多歲的陳細聰還記得,小時候江邊停滿了漁船,“天不亮就出船,天黑才回來,一網上來,魚活蹦亂跳的。”
可漸漸地,魚少了,水也沒從前清了。一些小碼頭雜亂無章,江岸堆著廢棄物。“那時候就知道向長江索取,沒想過她也會‘受傷’。”村黨支部書記熊細想說。
轉變,是從十年前那場“長江大保護”行動開始的。政策下來,要拆碼頭、清岸線、恢復生態。消息傳到村里,不少人都炸了鍋。“不打魚我們吃什么?”“祖祖輩輩都這么過來的,怎么現在就不行了?”村民大會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情緒激動。
區、鎮、村干部一家一家地跑,一遍一遍地解釋:“長江就像咱家的水缸,水缸臟了,誰都沒水喝。保護不是不讓發展,是要換種活法。”
02
真沒想到,沙子也能變成金子
萬里長江在中灣村巨龍抬頭,穿馬蹄灣匯三江口,留下了一片神奇的“江豚灘”。2020年11月,江水退潮,呈現萬畝沙灘,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望無際、美不勝收,被譽為“鄂州馬爾代夫”。一開始沒人當回事,直到有城里人來玩,拍了視頻發上網——“中灣沙灘”突然就火了。
“尤其是周末,車子能從村頭停到村尾。”村里開小賣部的李蓮枝說,“一開始我還納悶,這沙子有啥好看的?后來才明白,人家城里人就喜歡這個‘自然味兒’。”

村里順勢而為,在沙灘周邊設置了安全區、休閑區和打卡點,還組織村民擺起小攤,賣飲料、土特產、手工藝品。“我們自家種的玉米、紅薯、土豆都成了‘搶手貨’,有時還在沙灘邊賣自家做的魚干和咸鴨蛋,一個月能多掙一兩千哩!”村民趙桂梅笑著說。
03
咱農民的院子,也能變成景點
環境好了,游客多了,村里開始琢磨更長遠的出路。
“我們不能只靠一片沙灘,得讓游客愿意來、留得住、還想再來。”熊細想說。在駐村干部的幫扶下,村里請來專家規劃,決定走“農業+文化+旅游”的融合發展路子。
2019年以來,中灣村積極爭取上級資金1500多萬元,引進山東壽光蔬菜種植技術,推動建成中灣村胭脂山灣200畝大棚基地;建設共享菜地項目,幫助每戶年增收3000元;刷黑楊家老屋環灣道路960米,將周邊50余畝水面進行改造,新建休閑步道,種植觀賞睡蓮;新建約500米長、5.5米寬的徐家大林至網紅沙灘道路;新建特色門樓、點將臺、休閑長廊、文化廣場、黨員議事廳等配套設施……

村民張遠東是第一批響應號召開農家樂的。“一開始心里直打鼓,投了十多萬裝修,怕打水漂。”他笑著說,“結果你猜怎么著?去年春天油菜花開的那個月,我家凈賺了兩萬多!”
張志勇的農家樂就開在江邊,客人能邊吃飯邊看江景。他的拿手菜是紅燒武昌魚和藕湯,食材都是本地的。“好多客人吃完還要打包帶回去,說我們這兒的魚有‘小時候的味道’。”
像張志勇這樣的農家樂,中灣村現在有二十多家。村里還統一流轉土地,打造了“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田園景觀:春天油菜花、夏天荷花、秋天菊花、冬天大棚草莓。游客來了,能采摘、能體驗農事、能住民宿,還能帶孩子玩沙、騎行。
04
年輕人回來了,村子就有希望了
中灣村臨近的五徑山灣胭脂山有座烽火臺遺址,緊臨長江,三國時,吳國在此山筑有烽火臺,用以傳遞信息。由于江水的沖刷,水土流失,現存遺址三分之一。
此外,徐家大林灣有座龍王廟,有據可考,清同治年間,漢口江漢關關長探游龍王廟,并贈“江漢常青”匾額,原廟舍為兩正兩橫,中為天井,斗拱飛檐,紅墻碧瓦。圍繞徐家大林“三國文化”“長江文化”等文化屬性,中灣村“兩委”通過“四議兩公開”,決定建設具有“三國文化”特色的美麗鄉村,此舉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更讓人欣慰的是,村里出現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回鄉創業的身影。
“90后”陳晨大學學的是設計,曾在城里工作。兩年前她回村,把自家老宅改造成了精品民宿“江畔拾光”。“我看中的就是家鄉的文化潛力和發展變化。”她說。
陳晨的民宿很有設計感,保留了老房子的木結構,又加入了現代元素。房間的窗戶正對江面,早上起來就能看到江上日出。“很多客人說,在我們這兒不光是住宿,更是一場文化之旅、放松之旅。”
她還幫村民在網上賣土特產:土雞蛋、干魚、菜籽油……“去年光幫鄉親們賣農產品就達到了十幾萬的營業額。”陳晨很自豪,“能在家鄉做自己喜歡的事,還能帶動大家一起增收,這種感覺特別好。”
村民李秀英把3畝地流轉給了合作社,每年有固定租金。她自己則在采摘園當管理員,一個月工資三千多。“兒子兒媳看村里發展得好,也準備回來開個特產店。一家人能團聚,比在外面打工強多了!”
站在村口的觀景臺上望去,江水悠悠,田園如畫,沙灘上笑語陣陣。中灣村的故事,是長江大保護背景下千萬個村莊轉型的縮影。
“下一步打算引入專業團隊,以‘網紅沙灘’資源優勢為依托,打造更精致的旅游產品,比如開發文創產品、設計深度體驗線路等。”熊細想信心滿滿,“我們要打造集觀江景、戲江沙、賞春色、摘鮮果、品三國于一體的3A級旅游景區,讓中灣村成為長江邊上生態保護和鄉村振興的樣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