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劉詩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995.81萬臺次車輛來往武漢,創歷史新高;滬港游客搭乘航班飛來江城,游東湖、品熱干面;“武漢造”新能源汽車乘著中歐班列駛向世界……10月14日,在“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武漢篇章”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七場)上,武漢市交通運輸局表示,這一系列蓬勃景象,標志著武漢交通區位優勢正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
立體交通織密“民生網”:高速密度全國第四,區域協同添活力
國慶中秋假期,武漢高速閘口通行車輛達到995.81萬臺次,日均124.48萬臺次,日均同比增長0.88%,再創新高。
“高速越修越多,越修越好,開車出游方便得很。”家住硚口的劉先生分享了假期行程:他帶領全家從武漢出發,先去監利喝早酒,再去荊州方特樂園,游完宜昌后經京山、孝感回到武漢。“高速很快,別看我們玩的地方多,但每天開車就兩三個小時,玩玩停停,愜意得很。”

越織越密的高速公路網,為城市帶來新活力。陳冰攝
“十四五”期間,武漢實施高速公路三年攻堅,全市高速公路項目開工13個,建成武大、武陽、硚孝高速、武松、武天、四環線、京港澳改擴建湖北北段、繞城高速中洲至北湖段8個項目。高速公路網密度達到11.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國第4。
高速線網四通八達,航空線網也同步加密升級。“漢滬”“漢港”航空快線頻次大幅提升,當前班次已達“十三五”末的9倍,其中“漢滬快線”每日17-18班、“漢港快線”每周16班。越來越多上海、香港游客選擇來武漢旅游,戶部巷的熱干面、東湖的秋景、黃鶴樓的夜色成為熱門打卡點,立體交通網絡正讓“來武漢游”成為跨區域出行新選擇。
國際通道擴容”通全球“:江海陸運齊發力, “武漢造”出海更便捷
長江北岸,陽邏港集裝箱碼頭的龍門吊正忙碌裝卸。9月12日,裝載“湖北造”儲能柜的“遠大先鋒”輪從這里啟航,經太倉港中轉至洪都拉斯,標志著我省首批儲能柜江海聯運“一箱制”首航成功。“儲能柜從陽邏港出海,運費省了30%,時效還快了兩天!”武漢中創遠匯物流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武漢交通樞紐升級的實效。

不靠海的武漢,在鐵水聯運的布局下,成為新的出海口。陳冰攝
今年以來,武漢市綜合立體交通網里程達1.85萬公里,國際運輸通道增至128條,“物暢其流”的格局正加速呈現。
陸上通道同樣繁忙。國慶中秋假期,吳家山站開出中歐班列12列。近期在國內外社交平臺頻繁“出圈”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不少是“武漢造”,同時也從武漢搭乘中歐班列直達歐亞。
目前,中歐班列國際線路已增至58條,覆蓋歐亞40個國家、120座城市,連續兩年開行量超千列,規模達“十三五”末的2倍。新能源車、光伏、鋰電池等武漢制造“新三樣”,正通過這一通道便捷運往歐亞市場。

武漢制造“新三樣”正通過中歐班列走向全球。陳冰攝
物流降本釋放紅利: 創新模式破難題,樞紐優勢轉化為經濟動能
“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降至12.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新聞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令人振奮。成本優勢催生發展紅利。5年間,武漢交通固定資產累計投資同比增長40%以上,新增A級物流企業285家,總量(457家)居全國第1,新增規上企業300余家,產業集聚效應持續增強。
物流成本的下降,源于武漢一系列先行先試的創新舉措:開創江海聯運“一船到底”新模式,去年開通長江中游首條散雜貨國際班輪航線“印尼拉博塔港—武漢陽邏港”,實現武漢與印尼一船直達,航行時間節省7至10天;全國首個網狀駁運型航空前置貨站投入運營,提升航空貨運效率;中歐班列第二始發站香爐山站真正意義上打通“水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
五年里,武漢持續推進智慧港口、智慧園區建設,推廣應用供應鏈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通過一系列組合拳,推動物流降本、提質、增效,讓交通樞紐優勢切實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為武漢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篇章提供堅實支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