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科技創新寄予的厚望。“十四五”時期,湖北將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全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通過深入實施科創引領戰略,縱深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攻堅,加快營造“熱帶雨林”式科技創新生態,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躍居全國前列、中部第一。
記者 田思鵬:在我身后是剛剛竣工交付的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設施,它還有個更響亮的名字——中國地鏡。它能模擬地下數千米的環境,破解深部巖土在工程擾動下的變化規律,為重大地下工程項目提供科技支持。這類大型設施被稱為國家大科學裝置,是代表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國之重器”。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國家核心競爭力。“十四五”期間,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從2012年的第34位升至2025年的第10位,成為10多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而在中國的科創版圖上,湖北表現突出。區域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較2020年提升6.98個百分點,排名中部第一;在2023年度國家科技獎評審中,湖北主持完成的19個項目獲獎、數量全國第二,李德仁院士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湖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王昕曄:“十四五”時期,武漢科創中心加快建設,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增至3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4.6萬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較“十三五”末期增長了53%,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提供堅實支撐。
科技創新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為此,湖北堅持打基礎、謀長遠、塑優勢,深入構建起高能級科創力量矩陣。這5年,湖北國家實驗室實現“零”的突破,以“1家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10家湖北實驗室+16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545家新型研發機構”為主體的科技力量矩陣,匯聚了82位院士、41.5萬名研發人員、1121萬名技能人才,構建起原始創新的強大動力源,平頂脈沖磁場刷新世界紀錄、三維閃存芯片實現從追趕到引領的跨越、北斗系統“通導遙一體化”關鍵技術實現全球范圍分米級精度數據實時獲取。
珞珈實驗室副主任 王慶海:珞珈實驗室依托武漢大學多個學科(的優勢),各個教授的跨學科成果可以融合到一起,面對市場的實際需求形成拳頭產品,加速成果轉化,同時也為實驗室的發展提供更好的造血能力。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中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的點火器。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湖北以改革解難題清障礙,不斷完善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創新支持體系,加快構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深層次創新動力有效激發。積極探索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創新容錯免責等改革,在全國率先設立技術轉移職稱評審通道,2024年,全省技術轉移從業人員已達4665人。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從“十三五”末的1687億元增至5500億元、全國第三,連續4年每年跨越一個千億臺階。
湖北省技術交易所所長 盛建新:今年以來,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流向省內的占總成交額的66%,得益于技術經理人在各個領域促進資源對接。
通過營造熱帶雨林式的科創生態,湖北不斷以創新生態的陽光雨露,催生科技創新的拔節生長。2024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增長28.9%、增幅全國第三,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2.2%、增幅全國第三,研發強度提高0.19個百分點、增幅全國第一。
湖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王昕曄:下一步,我們將科學謀劃“十五五”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進武漢科創中心2.0建設,實現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科技、產業、金融協同發力,在支點建設中貢獻更大科技作為。
五年砥礪,五年跨越。現如今,科技創新已成為新時代湖北最鮮明的標識、最強勁的旋律、最澎湃的動能。站在“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啟航的歷史交匯點,湖北科創的壯美詩篇還有待荊楚兒女共同書寫!
(長江云新聞記者 田思鵬 余旭東 唐清輝 譚思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